壮士发冲冠中的冠是什么意思,壮士发冲冠的冠怎么写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2-28 06:45:49

3. 初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中、北三条,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此地:原意为这里,此指易水岸边。③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④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此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⑤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⑥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⑦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⑧没:通“殁”,死。⑧水:指易河之水。⑨犹:仍然。

解读: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借咏史(荆轲刺秦)以喻今,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3.初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①少府:官名。之:到、往。②蜀州:今四川崇州。③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④风烟望五津: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⑤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⑥宦(huàn)游:出外做官。⑦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⑧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⑨比邻:并邻,近邻。⑩无为:无须、不必。⑪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⑫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解读: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哀。仅仅四十个字纵横捭阖,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千古名句。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