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出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一共写了两首,但这首传诵最广,为什么呢?
我想当然是因为这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宝六载(747),吏部尚书房琯被贬,门客董庭兰也被迫离开长安。
其实高适的这首诗又何尝不是写给自己的呢?
这个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但仍然是漂泊的状态,直到董庭兰见到他,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过着贫寒的生活。
然而尽管如此,高适却从没有唉声叹气,他一边继续埋头苦读,一边交游,等待着机会。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大概从开元二十八年(740)起,王维便隐居于钟南山的别墅。
此间距长安约百里。散朝归来他脱去官服,并一头扎进自己的别墅点一炷香,沏一壶茶,在钟南山的绿树环绕之中寻找一份超尘拔俗的自在。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广为流传的《回乡偶书》,仍然是贺知章在还乡之后为后世留下的一首佳作。
依然是平白质朴,依然是不事雕琢。
这首回乡偶书已然融入一丝淡淡的忧伤,“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开家乡数十年,自己的乡音没有改变,但满头的白发却分明地记录下流逝的光阴与生命的沧桑。
父老乡亲们已经坐骨F头上早已荒草萋萋,儿时的玩伴也是记忆中的影像,无法在村口的石磨旁、池塘边,听到可以对应的回响。
物是人非,是所有天下游子返归故乡时必须经历的一道心灵之坎。
阔别故乡数十载,尽管是衣锦还乡,尽管是风物依旧,但自己已经是一个无法融入故乡的异乡客!
快乐吗!一定快乐!即便在乡梓之地,再难寻到熟悉的面孔,再难找到曾经的知音,但远方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抚摸一下故乡的老墙,看着一群孩子放飞纸鸢,甚至到村头的池塘边听几声久违的蛙鸣,这些,都足以成为自己乐返故乡的理由!
《回乡偶书(其二)》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同样是《回乡偶书》,这首诗的知名度较前一首弱了许多,但将贺知章的归乡心境表达得更充分的却,是这一首。
如果说前一首是道出贺知章回乡时的“异乡人”心境,那么后面的这首诗则呈现出贺知章重温旧梦的喜悦。
贺知章归隐的故乡绍兴镜湖,又称鉴湖。
驰名中外的绍兴酒正是用镜湖水酿造的。
一生喜爱杯中物的贺知章少年时从这片酒山走出,数10年的宦海生涯,而在他的暮年,仍旧可以喝着故乡酒,坐望故乡水,又是怎样的一桩幸事。
出走一生的贺知章,洒脱一生的贺知章,归来,外在虽是鬃毛已衰的垂垂老者,而内在依然是风流倜傥的吴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