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写作背景:
据记载,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中秋之夜,王建身处光州,闻桂花芳香,触景生情,用桂花寄托情思,创作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十五夜望月》。诗中的“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便是对当时庭院中桂花景象的生动描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王建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涌起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呈现出一片洁白,乌鸦在树枝上静静地栖息。清冷的露珠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今天晚上,明亮的月亮人人都在仰望,可是这秋天的思念之情究竟会落到哪一家呢?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庭院中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中秋之夜。月光如水,庭院中一片洁白,连树上的乌鸦也静静地栖息着,仿佛也被这宁静的氛围所感染。这一句既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也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露水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这不仅写出了秋夜的寒意,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桂花作为中秋的象征,被露水打湿,更增添了一种哀婉的情调。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全诗的转折点。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远方的亲人,想到此时此刻,人人都在仰望这明亮的月亮。这一句既写出了月亮的普遍性和共享性,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共同情感——对亲人的思念。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则把这种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用“落”字来形容秋思,既形象又生动,仿佛这秋思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物质。而“不知落谁家”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忧虑和牵挂,不知道他们的秋思是否也得到了寄托和安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象和抒发情感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悠长,是一首优秀的中秋题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