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01 09:40:39

图8 白马洞石佛

除石磨石窝有明确的凿刻时间,石佛和咒语题刻无凿刻时间。要判明这些遗迹的凿刻年代,只能依据遗迹本身提供的信息和当时历史环境来判断。前面已提到泥功山、安子曾在后仇池杨定时期和唐玄宗天宝至唐德宗贞元时期最显赫,这些遗迹与这个时段有一定的关联。

依唐道世《法苑珠林》云:右袒式和通肩式两种式样传入中土后为汉地最早的佛像衣着基本样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产生的诸多民族化佛衣样式,此间大多成为佛教造像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佛教艺术鼎盛时期所呈现的包容性,通过佛衣样式的表现可见一斑。‘通肩式’和‘右袒式’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佛衣表现,其中‘右袒式’伴随印度密教造像的传入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佛是戎神,所应兼奉”“也是氐人首领较早的佛教意识,前秦苻坚攻占襄阳求释道安奉释道安为政教合一领袖”遣吕光征西域求鸠摩罗什来中原传经弘法,这既是民族感情的需要,也是汉化的使然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前秦统一北方后,对于被征服的部落、政权上层采取优容的对策,仇池杨氏也在其中。早在前仇池灭国之前,既有在内乱中被*的杨宋奴之子佛奴、佛狗逃亡至前秦,受到了苻坚的重用。佛奴为右将军、佛狗为抚夷将军,佛奴之子杨定甚至成为苻坚的女婿,此后后仇池的复兴也即是由杨定开始。” 经历重大挫折,从前秦驸马和力挽狂澜的大将军败归故里,成为仇池小氐王的杨定,肯定对世事和人生感悟颇多,并将寡国和个人突变期望全部寄托在神灵的眷顾上。后仇池治上禄,因无险要屏障可依,据险泥功山和安子隐秘堡垒,凿佛供奉,祈求平安。

高悬的洞窟只有就地取材,颗粒大、粘性差的砂砾岩凿简易器物就不易,造佛像甚难,但这位高手却凿出一尊具“三十二相”,备“八十种好”的神威宝相,这样的造像绝非出自民间俗手。古人认为“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虔诚的宫廷造像师一定要让佛像庄严、如法,呈现佛陀的品德和内涵,使人看到佛陀清净庄严的外表,能引发众生的皈投心和恭敬心。这尊具有庄严摄受力、安全感、圆满相和神威佛像,估计是宫廷专业造像师所造,能成此功者只有后仇池氐王杨定。

在洞门右侧距离地面1.2米的崖壁折角处,刻有“唵部临\唵摩尼逹理吽□(㗶)吒\唵齿临”14字,楷书,字径0.3厘米,竖式三行,“唵部临”、“唵齿临”分置“唵摩尼逹理吽(㗶)吒”左右,低一字半,字迹面积高35厘米,宽21厘米,下部风化严重,触及即可脱落。(见图9)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9)

图9 白马洞汉传佛教和波斯教混合咒语

“唵部临”八字箴言咒语题刻无时间和书丹者,与其左侧的“嘉泰二年”题刻,粗看有些相近,但仔细对比会发现二题刻有诸多不同。“唵部临”咒语题刻,字形灵巧劲键,舒展修长,少蚕头燕尾,多唐法形质,貌似平静,实则剑拔弩张,方劲中有清灵通秀之气,有柳公之劲骨。

据《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曰:“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谓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唵也为白色,象征本尊之智慧,属于禅定波罗蜜多,能除傲慢心。“唵齿临”即一字大轮咒 。大轮一字咒,即为部林。

唵部临和唵齿临为汉传佛教文殊菩萨护身咒语,即《文殊八字咒》: 唵 阿 尾 啰 吽 佉 左 洛 ,《文殊八字真言》:唵 阿 味 羅 吽 卡 佳 拉。而此处咒语题刻,首部相同,箴言却是“唵 摩 尼 逹 理 吽 □(㗶) 吒”。“摩尼”指摩尼教。即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摩尼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祆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大约在公元六至七世纪进入东亚,传播至东方又吸收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正式传入中国。随着宗教文化的传入,波斯商品、物种和商业观念、文化意识广泛融合。回鹘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往来。“武后延载元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在长安建摩尼寺,赐额大云光明寺。该教多在长安、洛阳及西域商人中流行。唐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迴鶻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

通过以上文献记载的时间和安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当时同谷郡治地就在泥功山。安子白马洞作为当地较早的宗教场所,往来与西域和长安的波斯商人途径于此,以最中和的方式,冠汉传佛教唵部临和唵齿临为首,以明教“唵 摩 尼 逹 理 吽 □(㗶) 吒”为身,在白马人和古仇池国宗教场所,留下了这一历史印记。

在洞门右侧崖壁底部,凿制一磨一窝。小磨仅留底托,直径24厘米,厚10厘米。石窝直径12厘米,深12厘米。在中间约10公分的弧形平面处,刻有“嘉泰二年六月初一日\石匠苟智开施”,竖式,从左至右为句,楷书,字径0.2厘米,字口较浅。(见图10)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0)

图10嘉泰二年(1202年)题刻

“嘉泰二年”题刻,字迹肉丰骨劲,跌宕自然,汪洋浩荡,古槎怪石,有东坡居士之意趣。题刻的动意,选址、字形等,有受“唵部临”咒语题刻影响之嫌,故使二者字形意趣有些相似。但是,从时代风尚分析,南宋崇尚道教,成州境内多道教碑刻,如成县五仙洞就有南宋开禧元年 (公元1205年),宣教郎通判成州军州事赵希渊撰书的《五仙洞碑记》和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参政郑昭先,右丞相史弥远奉敕《浮泽庙牒额碑》,内容皆为道家仙语,如“五仙山龙洞,灵光瑞露,示现非常,实列仙之居,神仙之宅也。”等,而很少发现汉传佛教和波斯教混合类题刻。嘉泰二年题刻可能是南宋吴曦设防金兵或为当地大户人家苟智开躲避战乱时凿刻。

以白马命名的山洞、庙宇、寺院多集中于西汉水和下辨水流域,唯安子白马洞却将历史定格在了汉末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土和唐末波斯教进入中原及南宋抗金防守的历史片段中,而二郎崖背的白马庙护法神壁画,却沿袭古氐人的神采风貌,衽衣高冠,长褐宽袖,豪猪皮靴等装饰,具有鲜明的氐羌民族特色。与天水麦积山78窟供养人所着服饰较为相近。(见图11)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1)

图11 二郎崖背白马庙壁画

古径

近些年来,围绕杜甫在陇右行纪诗中的具体路线和场景地,已故当代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教授率领的山东大学《杜甫全集》课题组,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率领的兰大考察团和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聂大受率领的“天水杜甫研究会”等先后对杜甫陇右行迹特别是西和成县交界地带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兰州市委党校张希仁先生从2008年至2013年,多次对西和六巷和成县二郎乡之间的相关地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撰有《杜甫陇右诗<积草岭>今地考》一文,张先生认为,当年属于同谷郡,现属西和下六巷的焦山梁为杜甫诗中的“积草岭”,杜甫从“石峡,经焦山梁、下巷、二垭子、曹阴、谭河、张家场、泥功山垭豁、荒草沟、店子村、陈院、到同谷,是最合理的线路,杜甫走此路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张希仁先生认定的这段路线中的下巷、二垭子、曹阴、谭河、张家场、泥功山路径,笔者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先后十余次实地踏勘和走访,并将范围拓展至成县抛沙、沙坝、陈院、王磨、二郎、西和六巷、卢河歇台、草关等地走访后发现,从西和六巷至二郎安子、严河、泥功山(或经大烂泥沟)、武坝、店子村的道路是条古径,路段处于浅山缓坡地带,无高山峡谷、悬崖峭壁、路基宽大,径直便捷,牛车马匹通行无碍,途中多村落借给方便,路程约15千米,轻装用时约五小时。(见图12)这条路径既是连接六巷戍、威武径、黑谷径和黄渚关的军事传刍之道,又是自古以来的商旅通道。杜甫当年拖家带口肯定乘车骑马,沿古道捷径而行符合常规。另据《方舆胜览·卷七十·同庆府》:“飞龙峡,在仇池山下。氐杨者飞龙据仇池,因得名。其东乃杜甫天宝避难居此。有龙湾、虎穴。”这里的“仇池”依然是泛化之名,实为泥功山下的安子(杨家崖),飞龙寺、飞龙峡,龙床沟、虎头堡等地名与上述记载完全相符。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