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01 09:40:39

图12 二郎武坝大烂泥沟古迳

除了这条东西向传刍之道外,沿“下辨水”形成的“下辨道”,早已是南北之要道。《南齐书·卷五十九·陕西八》载:(成县)“……南河,一名下辨水,出县西南(北)青渠堡,会东河入于龙峡。”这里的“出县西南”肯定有误,成县南河出具“西北”亘古未变。沿下辨水形成的“下辨道”既是政区名也是道路名。下辨水出县西南(北)青渠堡,是指以流经长、水量大的西和六巷杜台村青明沟和安子古堡为水源之名。

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西狭颂》和建宁五年(172)《郙阁颂》二碑可知,陇蜀古道的“沮道”(今成县飞龙峡至陕西略阳的青泥河谷)是当时官方修建的通蜀要津。其上游的下辨水河谷是西和至成县的一条便捷古道。“下辨道”作为道路名史无明确记载,但它是祁山道连接沮道的便捷古道。从今西和卢河镇草关、晒经、六巷三迳经泥功山至下辨县(今成县抛沙)约40千米。

“雍际春先生对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木板地图研究后发现,在秦汉时期存在着一条经由天水南下顺西汉水而至武都的军事交通路线并且应用的事实……”南北朝分割时期,因对立的政治、军事形势,使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往往中断或被阻塞,仇池杨氐政权以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独占这些陇蜀要道为优势与南北各割据政权纵横捭阖数百年。

敦煌文献p.3718《张清通写真赞并序》记载,敦煌归义军在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后,为保持与行在蜀都的唐僖宗联系,历尽千险从河西走廊经陇蜀古道到达蜀都的历史记载和《新唐书·黄巢传》载,唐僖宗行在朝廷为防止占据关中的黄巢军攻占陇蜀,任命宰相王铎为都统,领各路藩镇和中央禁军,抵抗黄巢军,“(设)置关(戍)于沮水、七盘、三溪、木皮岭”。

笔者在寻找这段古道遗迹时,巧遇成县抛沙镇磨坝峡村82岁张映老先生,他讲:南河早称“天河”,北分三泾通西和六巷、草关、晒经,因路捷道直前人多走此道。1972年开通成西公路后,此道荒废。具体路线是从峡口至龙门山下的郭河口分西北、东北二径。西北迳经三叉河、沿河、七盘河、下河、曹河(此处又分东北道经谭河、严河、大河、崖背、严家河、西和歇台、草关)小河(安子飞龙峡)至西和六巷。东北迳经武家河、香水洞、黄河、张河坝、店子村、二郎、烂泥沟门、赵坝、鞍山至西和晒经,在郭河和七盘河有栈道遗迹。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3)

图13 成县陈院七盘河桥阁栈道遗迹

按照张映老先生所说路径,笔者在七盘河河谷东西两岸宽阔处发现多处石砌路基,高约80厘米,宽约3米。并在两岸狭窄地段找到栈道遗迹两处,疑似桥阁基石的方栈孔6处,边长30厘米,深22厘米,圆孔大小4个,直径20至16厘米不等,深15至22厘米之间,间隔约3米。疑似栈道遗迹八处,均为圆形栈孔,口径27.5厘米,深7厘米的栈孔6个,口径7厘米,深6厘米的栈孔2个。(见图13)在二郎崖背村二梁子发现古人凿掘的古道台阶,宽20厘米,长45厘米,(见图14)在罗家沟发现无法识读的古碑一通(另文记述)和古堡遗迹等。北行至西和六巷郭坝村人头山、杜台清明沟地段,此段地势开阔,山岭平缓,(见图15)。至卢河歇台,该村潮水寺有碑刻三通,一通严重残损无字可读。《重建潮水寺碑记》载:“据清光绪五年(1875年)立《重修潮水寺碑誌》载曰:潮水寺者,始建于宋,庙居峡口,名曰木竹寺,迁居歇台始于明。清雍正记曰谷有寺,嘉庆年间县令张公名秩,因潮水被命名潮水寺……”另有半截残碑高45厘米,宽60厘米,凡16行,120字,字径3厘米,楷书。(见图16)可识字句为:“碑誌/至武蜀者沓来诚邑/衝山崩移势换形既有/民意欲修补奈数载欠收/肃華洋賑災會會長陈賀義/處道路易崎嶇為周行即沿/躬矣况/死生愷惻為懐所周者皆係/均屬要道公民等感激功德/古是為叙/齊氏田居義撰文並書丹/席義武生叚續珎£/陳見明安朝奇/劉文炳周彦鐡筆陳永明/周玉隐陳守貞/貦節後三日。”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4)

图14 成县二郎崖背二梁子古径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5)

图15 西和六巷郭坝人头山古迳

玝字取名的寓意,玝的寓意(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