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孝文化发展至今,我们大都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承载的不仅仅是亲情,已是仁、义、礼、智、信等所有道德行为的必然性先决。
中国人最直观的传统思想,不过养儿防老,待到暮年,儿孙满堂,膝下承欢,时而的含饴弄孙,其乐融融,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于我们年轻人而言,受其环境影响,记事簿上写满了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手机里多是领导、同事、客户和朋友的通话史,却难得少有对父母的亲情问候;殊难知,家、团圆、亲情的观念,已是老者孜孜以求的眷恋。
其实,渐而衰老的父母,他们极不情愿去打扰自己子女的生活,过往经年,哪怕委屈受累,也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
他们走过的一生,如春之花秋之叶,终年往来,与命运相搏,也抵不过岁月摧残;待到衰老那天,人际交往必然变得狭窄,一旦血脉淡薄,带给老人的不仅仅是边缘化的生活和衰老的深渊,更是一种难熬的悲凉。
初生者人如蝼蚁,垂老者逝如草芥,人心未老,时却不在,怎奈身佝鬓霜,然抚孺护微之举,未改当年;如今,耳顺之年已然赋家为业的他们,面慈祥和取代往日威严,面对后辈,诸多事事,谨言慎行,不问是非功过,以求不被嗔怨;而我等所需之为,也不过躬善勤事,多陪父母,膝前尽孝,老者足矣!
常言说,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所以,切莫到时言语无悔意,心中终有憾。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二老的辛苦养育之恩,躬亲教诲之德,即便大恩不言谢,在我看来,天高地厚的深恩,依然唯此今生最为温暖的皈依。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余寸心尺悟,不及父母舐犊情深,昊天罔极;溢于言表,暂且言止于此,假以今日,书此以感,谨以表慰吧!
时移世易,青丝如霜,日薄西山暮深沉。
晚风中,多少甜蜜,道不尽的旧梦前尘。
几番哀愁,犹似山湖中点点灯火,不觉黄花飘落,笑泪满唇。
纵使年华尽失,容颜老去,愿天下父母,一如年少,笑对黄昏。
附记:
“别看你现在都已三十多岁,可在我眼里,你永远只是个孩子!”,当母亲说出这番满怀亲情的言语时,莫名的感触油然而生,也挺感慨。
说来惭愧,在我的日志中,似乎还未曾提及父亲,非子无心,亦非有意,只不过以其简单而平淡的生活方式,不善言辞的默默行为为家付出,印象深刻的事物委实少之又少,若说真有记忆犹新的话,似乎只有蒙父庇荫下,我小时候他那张情不及色的面庞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