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脱口而出。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读物,一直以来都是学龄儿童必读书目,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被称为传统蒙学教材的经典之作。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国学”也在教育界中掀起一片热潮,很多学生家长都眼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信赖国学教材,让孩子开始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
但是,易中天教授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曾经公开表示,《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毒药,现在的孩子不应该再学习。
镜头转向易中天教授时,他并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拍手鼓掌表示赞同,并高举双手说:“我为你的孩子鼓掌。”
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很多家长和学者的讨论,现在的孩子,真的应该放弃对《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学习吗?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作家为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和《百家姓》《千字文》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流传到中国以外的国家。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
作为中国传统蒙学经典读物,《三字经》以仁、义、诚、敬、孝为核心,简单易读、有条有理、深刻精髓,被誉为“微型百科全书”,把宋代之前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全部包含其中,涉及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以文言文写成,但《三字经》每句只有三字采用韵文的方式进行编排,读起来具有音乐韵律,朗朗上口,诵读时难度不大。
而且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案例,涵盖了为人处世、立德立行等多个方面,对于培养孩子的品行有很大的作用,在199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比如“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幼不学、老何为”等,都是谈论教育的正面态度,是能够指引孩子积极进取的人生信条。
扣好第一颗扣子,在人生初级阶段确定人生方向,也能避免以后“走歪路”。
《三字经》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也是符合社会价值观的。
它提倡“兄友弟恭”、“君敬臣忠”,也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弟弟必须服从哥哥,臣子必须对帝王尽忠,而是彼此对应的情感关系,兄友和弟恭,君敬和臣忠,是互为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