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有声博物馆。今天由讲解员雷梦梵带我们走进骊山温泉第一文——《温泉赋》。
《温泉赋》
在千古名都长安以东,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华清宫中,有一股自然涌出的温泉静静地流淌着。千百年来,它目睹了古都长安和华清宫内发生的一幕幕人间活剧。在它温暖的清流中,也曾经融汇着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惊世之情。今天,它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装扮着关中大地和古都长安。
历代文人墨客有热情洋溢的诗文,描述歌颂骊山温泉,保留到今天最早的是东汉科学家张衡的《温泉赋》。
《温泉赋》是张衡青年时代的杰作,张衡出身豪门望族,博学多艺、精通天文、阴阳历算。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她一生酷爱山水自然,迷恋游览生活,十七岁时便远离家乡,“游于三辅,入京师”(《后汉书·张衡传》)。这次游历三辅,对于“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的张衡来说,既增长了见识,又实现了观览骊山温泉的夙愿。
那么在《温泉赋》中
骊山温泉是什么样的呢?
《温泉赋》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描绘的是游观骊山温泉的所见所感。这段文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十句为第一层,以个人的观览感受来突出温泉的美。“阳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风中峦,壮厥[jué]类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感洪泽之普施。”阳春时节,风和日暖,木草茂盛,张衡出门远游,见骊山温泉而神往,于是激情奔去。“有怀”二字,极富深情地透露了张衡对于骊山温泉的心驰神往,渲染了骊山温泉独特的魅力。接着作者连用“适”“观”“浴”“风”“壮”“思”这六个动词,构成短语的排比句,节奏明快,登临骊山、观览温泉、沐浴神井,游观峰峦。在张衡轻快的脚步中,骊山景色的秀美,温泉氤氲的旖旎,让他不禁赞叹温泉的“独美”,这是作者平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异趣。
于是作者有感而发,挥洒笔墨,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控汤谷于瀛[yíng]洲兮,濯日月乎中营。阴高山之北延,处幽屏以闲清。”这六句三十八个字,构筑了三境,对骊山温泉做了进一步烘托。用比较衬托骊山温泉的天下环宇之无双。用神话联想表现骊山温泉四季如春之奇妙。用虚实结合描绘骊山温泉悠游清澈之优美。所以游客“骏奔来臻。士女晔其鳞萃兮,纷杂遝[tà] 其如烟。”都市男女被温泉的魅力吸引而来,不约而同的会聚于此。
在下一段中,张衡以科学家的眼光肯定了温泉的医疗价值:“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蒸民,懿厥成兮。六气淫错,有疾疠[lì]兮。温泉汨[mì]焉,以流秽兮。蠲[juān]除苛慝[tè],服中正兮。熙哉帝载,保性命兮。”这里作者将温泉在同天地、圣帝之德的比较中,突出独有而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自然造就万物生灵,圣帝教化养育万民,而骊山温泉却能保护万民的性命,既可清除疾病,使之健康生存,又可陶冶情操,生清净之心。
这种描写并非是夸张之笔,实则是有科学依据的,骊山温泉常年恒温43℃,冬夏不变,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适宜沐浴疗养,辛氏《三秦纪》云:“骊山汤,汨说以三牲祭乃得人,可以去疾消病。”这里揭示的温泉功用价值,反映出汉代咏物赋的一个共性特征,透过景物的自然形态美,肯定其本质的功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