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的意思,向善而行止于至善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23 13:48:39

一、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二、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说:“君王管理的国度纵横千里,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说:“黄鸟清脆地鸣叫着,栖息在山脚的树林里。”《孔子》说:“鸟儿总是挑选它喜欢的地方栖息,人怎么可以不如一只鸟呢?”

三、释义

本章多引用《诗经》里的话来阐述“止于至善”。

邦畿千里:邦畿,城郭、国都所在的地区。千里,形容国度很大,纵横千里。

惟民所止:惟,为。止,停留、居住。

缗蛮黄鸟:缗,二声mian。缗蛮,黄鸟的叫声。

止于丘隅:止,停留、栖息。丘隅,山的一角、山边弯曲之处。

子曰:子,指孔子,是对孔子的尊称。以下同。

于止:指黄鸟停下来。

知其所止:知道选择合适的地方栖息。

四、延伸

文中多次强调了“止”,是物理意义上的位置和选择,是对居所和生活的态度。

以黄鸟的“止于丘隅”来告诫百姓要在“邦畿千里”中做到“惟民所止”,并做到“知其所止”。连黄鸟都知道栖息在山脚的树林里,百姓要像黄鸟一样在国君所统治的国度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所居住下来。这当然是君王最希望看到的,民众都安居乐业、安于现状,国家也就平安、和平了。这与“作新民”矛盾吗?“作新民”要求变革、求新,从君王到百姓,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现在又说“惟民所止、知其所止”,要求百姓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显然,这个合适是经过分析和选择的,有求新的意思, 因此与“新民”并不矛盾。

“止”所代表的居所和生活,既然是经过了选择,那就是恰当的、合适的,也就是最好的,也就是“止于至善”了吧。我们现在不也是如此吗,你所收获的、经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普通的、一般的,但于当下的你来讲可能就是最好的,应该珍惜。

五、说明

以上内容为笔者个人理解,学习、借鉴了中华书局、线装书局等出版社的典籍和一众名家、作者的作品,算作是个人的学习笔记,定有谬误,请多指正。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