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注释:
(1)蜀:四川。
(2)之:助词,的
(3)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4)其:其中。
(5)语(yù):告诉,对…说。
(6)于:对,对于。
(7)欲:想要,要。
(8)之:到…去,往,到。
(9)何如:怎么样。
(10)子:你。
(11)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12)恃:凭借,倚仗。
(13)往:去。
(14)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15)足:足够。
(16)数年:几年,多年。
(17)买舟:雇船。
(18)下:顺江而下。
(19)越:到,及。
(20)自:从。
(21)还:返回,回来。
(22)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这里指“把”)。
(23)惭色:惭愧的神色。惭:羞惭,惭愧。色:神色,神情。
(24)去:距离。
(25)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26)至:到。
(27)焉:语气助词与兼词,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
(28)立志:树立志向。
(29)顾:难道,反而。
(30)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助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