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文化艺术,而轻视科技和理工的国家。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考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经义、策问、诗赋,到明清时,更是以八股取士。而且做学问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进入仕途,使得人们往往皓首穷经,就为一朝登科,这就导致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
进入近现代,中国也没有出现足以改变世界的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致使现在好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国家,好多的产业往往被西方国家卡脖子。
写得一手好文章,历来受人称赞,从古至今皆然。即便是现在,单位里的“笔杆子”也总是被视为才子,能够迅速晋升,飞黄腾达。几千年重视文科的观念很难改变,仍然在影响着现在的国人。
古人称赞别人“有才”,其实就是夸这人文思敏捷、文采出众。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的人才,就是文章写得好,且能够出谋划策。而现今社会所说的人才,多指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对社会有创造性贡献的人。
在古代社会,读书识字者少之又少,能够识文断字已是佼佼者,因而,有才能的人,是非常受人尊重和敬仰的。爱才惜才, 礼贤下士,是历代传统,对有才之人不吝夸奖,赞语也不落俗套,丰富生动且文雅贴切。
夸赞人有才的词语也不可胜数,如:“过目成诵”,“教一知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对答如流”,“出口成章”,“思如泉涌”等等。
一、八斗之才南北朝时,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他寄情于山水,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并称为“江东第一”。
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细致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山水诗一派。宋文帝很赏识谢灵运的文学才能,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谢灵运曾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但他唯独对曹植的才华欣赏折服至极,认为自己才能是一斗,而曹植才高八斗。
曹植,字子建,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喜爱和推崇。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又对曹植作了高度的评价。
(子建祠)
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句,唐代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句等等。
二、江郎之才南朝江淹,历仕宋、齐、梁三朝。江淹才华横溢,善于作拟古诗,获得极高评价。辞赋更是名冠一绝,名篇《恨赋》、《别赋》,传诵一时。江淹的辞赋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悲慨劲健之气,在古意中流出一股清丽之韵,一扫当时赋坛上的靡靡之音,代表了当时辞赋的极高水平。有江淹之才,说明才华极为出众。
(江淹墓)
钟嵘在《诗品·齐光禄江淹》中说:“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典故出处,意思是江淹“还笔”之后,才华尽失,写不出好诗文了。当然这个故事纯属梦境,属于传说,江淹的才华是极高的,并没有所谓的“才尽”的说法。
三、夺席之才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喜欢解“经”,在正月初一让百官互相谈经辩驳,凡在经义上辩驳失败者,就将席位让给辩胜者。侍中戴凭熟读经典,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因而接连取胜,无人能敌,一连坐了五十余个席位。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儒林传·戴凭传》)。
(帝王席位)
戴凭夺席的典故,说明戴凭不仅饱读经典,而且口才一流,善于辩论,人们因而把这种善于辩驳的才能称为“夺席之才”。
四、夺锦之才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赐给他锦袍。不一会儿,宋之问的诗也写成,武则天看后赞叹吟赏不已,认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便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
《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鉴之嗟赏,更夺袍以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