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考点精讲
目录
1.电子课文
2.考点精讲
3.重点解析
4.考题精选
一、电子课文
17 短文两篇
预 习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查找资料,说出几篇属于这两种文体的文言作品。
◎ 认真阅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陋室铭①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⑥,往来无白丁⑦。可以调⑧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竹之乱耳⑪,无案牍之劳形⑫。南阳诸葛庐⑬,西蜀子云亭⑭。孔子云:何陋之有⑮?
————————————
① 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 1990 年版)。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②〔名〕出名,有名。
③〔灵〕神异。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⑥〔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⑦〔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⑧〔调〕调弄。
⑨〔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⑩〔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⑪〔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⑫〔无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⑬〔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⑭〔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⑮〔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①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③独④爱菊。自李唐⑤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⑥而不染⑦,濯清涟而不妖⑧,中通外直⑨,不蔓不枝⑩,香远益清⑪,亭亭净植⑫,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⑬焉⑭。
予谓菊,花之隐逸⑮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⑯!菊之爱 ,陶后鲜⑰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⑲。
————————————
① 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 年版)。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蕃(fán)〕多。
③〔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④〔独〕只。
⑤〔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⑥〔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⑦〔染〕沾染(污秽)。
⑧〔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⑨〔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⑩〔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⑪〔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⑫〔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⑬〔亵(xiè)玩〕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⑭〔焉〕语气词。
⑮〔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⑯〔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⑰〔鲜(xiǎn)〕少。
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⑲〔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思考探究
一 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二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三 《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积累拓展
四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五 “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 何陋之有?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 友人惭,下车引之。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考点精讲
(一)《陋室铭》精讲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显得神异。
【考点】
〔在〕动词,在于,在乎。
〔仙〕仙人,古达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有仙人的山就是名山。
〔则〕副词,就。
〔名〕本是名词,意思是“名望、名誉”,这里是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有名望、出名”。[扩展]作为名词,“名”还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如课文《北冥有鱼》中的“其名为鲲”,译文是“它的名字叫做鲲”。也可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起名、命名”,如《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译为“给亭子命名的是谁”。“名”还有一个常用义,即“名义、名分”,如名正言顺,意思是“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情理由正当而且充足。再如名存实亡,意思是“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消亡”。
〔灵〕神异,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显得神异”。[扩展]“有龙则灵”的“灵”也可以理解为名词,意思是“神灵、灵气”,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好像有神灵、显得有灵气”。两说均可。注意课本上的其他例句。课文《出师表》中的“以告先帝之灵”,意思是“用来祭告先帝的在天的神灵”,这个“灵”是名词,意思是“神灵”。《核舟记》中的“技亦灵怪矣哉”,意思是“技艺也真神奇啊”,这个“灵”是形容词,意思是“神异、神奇”,与“怪”是同义词,“灵怪”就是神奇、奇怪的意思。句中的“矣”和“哉”是语气词连用,起到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解析]开首两句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以“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类比自己。这两句话被后人用来表明:事物不是根据表面现象,而是要根据那些实质性的东西。
[扩展]开首两句是刘禹锡在民间俗语基础上改写的。湖北应山县观音寺发现一块唐代石碑,碑文头两句是:“盖闻山不在高,有僧则名;寺不在大,有神则灵。”碑文背后署“大唐贞观四年三月勒石”字样。贞观四年即630年,早于刘禹锡的《陋室铭》200年左右。但也不完全排除此碑是宋元以后寺庙为吸引香客而伪造的可能性。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考点】
〔斯是陋室〕这是判断句,用“是”表示判断,与《木兰诗》中的“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是”用法一样。斯:指示代词,此,这。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馨〕读作xīn,本是指能够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指德行美好,“德馨”译为“品德好”。[解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意思是:这虽然是个简陋的房子,但由于是我这样品德好的人居住,所以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青苔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考点】
〔上〕本是指上面,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爬、蔓延上。
〔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变绿”。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绿江南岸”的意思是“使江南岸变绿”。
〔青〕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变青”。
【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考点】
〔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
〔白丁〕本是指平民,这里是指没有功名的人。[解析]这里的“丁”是对成年男子的泛称,“白”是指衣服的颜色。唐朝的服色以柘黄(黄赤色)为最高贵,红紫为上,蓝绿较次,黑褐最低,白色无地位。唐宋时没有功名的读书人穿白色衣服。宋代词人柳永才华出众,他的词多写歌伎生活,流传于社会底层。他应试科举,被皇帝亲批“且去填词”而不用。柳永愤而写出《鹤冲天》一词,词中有“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里自称“白衣卿相”,是柳永自视为未入仕的卿相之才,即“穿着白衣服的卿相”。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考点】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读作tiáo,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是用泥金书写,所以称为“金经”。[解析]解说一下“素”的词义演变。“素”的本义是指本色(没有染色)或白色的丝绢,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是说刘兰芝13岁就能够织丝绢。后来由“本色、白色的丝绢”引申出“本色、白色”的意思,如“素衣”是指白衣。因为白色、本色是朴素的、不加修饰的颜色,所以又引申出“朴素、素雅、素淡、不加装饰”的意思,如《淮南子》中的“其事素而不饰”。“素”还有“向来、平素”的意思,如《陈涉世家》中的“吴广素爱人”,意思是“吴广向来爱护士卒”。
【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静,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考点】
〔丝竹〕这里指代乐曲、音乐。丝:指弦乐器,如二胡;竹:管乐器,如笛子、箫。[解析]这里采用借代修辞,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助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丝竹”是乐器的主要材料,所以用“丝竹”指代音乐,联系具体语境看,这里是指世俗音乐。
〔之〕句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无”是动词,在句中都是做谓语,其后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做谓语,其中的“之”就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了,让其做句中的一个成分。
〔乱耳〕扰乱双耳,这里指扰乱心境。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读作àndú,指代官府文书。这里是借代修辞。“案”是办公桌,“牍”是公文,所以用“案牍”来指代官府的文书。如:起草案牍。谢朓《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后人以“案牍劳形”“案牍之劳”来形容公事繁忙劳累;以“无案牍劳形”来形容官闲事简,类似“无官一身轻”。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
【考点】
〔诸葛庐〕指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庐:简陋的小屋子。西蜀:今四川。
〔扬子云〕指扬雄。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他读书的地方建有子云亭,成为读书写作生活的象征。李白诗:“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相如台,即司马相如琴台;子云宅,即扬雄草玄堂。扬雄曾著《太玄》,其宅遂称“草玄堂”或“草玄亭”,简称“玄亭”。两处汉代古迹,均在成都。李白这两句诗是写梦见成都。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考点】
〔何陋之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理解为“有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引文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想到九夷(指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简陋,怎么能去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哪有什么简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不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此处虽只引后四字,实含有前四字“君子居之”的意思。
(二)《爱莲说》考点精讲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说”是一种文体,内容包括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中学课本中还有《马说》《师说》。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
〔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蕃多”。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
〔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
【考点】
〔予〕读作yú,人称代词,译为“我”。“予”还有一个常用义是“给”的意思,可以组成“给予”的词。注意:“给”单用时,读作gěi,而“给予”(也作“给与”)就要读作jǐ yǔ,《现代汉语词典》对“给予”的解释是“给(gěi)”。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理解为“出于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于”译为“从”;也是一个被动句,“染”的意思是“沾染(污秽),被污染”;也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于)淤泥”是“出”的状语。所以译为“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但”。
〔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理解为“濯于清涟而不妖”,这里的“于”理解为“在,经过”;也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于)清涟”是“濯”的状语。所以译为“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是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但”。妖:形容词,艳丽。
〔不蔓不枝〕课本注释为“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这里用“藤蔓”来解释“蔓”,要注意“蔓”的读音。“蔓”单用时读作 màn,意思是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所以“不蔓不枝”中的“蔓”读作 màn;而组成合成词时,就要读作wàn,课本把“蔓”解作“藤蔓”,就要读作téng wàn。再如“瓜蔓”“蔓儿”“顺蔓摸瓜”的“蔓”都读作wàn。“不蔓不枝”中的“蔓”与“枝”都是词类活用,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生蔓”“生枝”。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更加清香。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传播远、远播、远闻。益:副词,意思是“更加”,与“精益求精”的“益”意思一样。
〔亭亭净植〕亭亭:形容词,耸立的样子。净:形容词,意思是“洁净”。植:动词,意思是“竖立”。意译为“洁净地挺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读作xiè,形容词,意思是“亲近而不庄重”,“亵”还可以作动词,意思是“亵渎(xiè dú)”即“轻慢,不尊敬”。焉: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考点】
〔谓〕动词,意思是“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这是判断句,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译为“是花中的隐士”。“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面的“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同样是判断句,也是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原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唉!喜爱菊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喜爱牡丹,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考点】
〔菊之爱〕倒装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助词“之”表示宾语提前,译为“喜爱菊花”。下文的“莲之爱”“牡丹之爱”同样是宾语前置句,分别译为“喜爱莲花”“喜爱牡丹”。
〔陶〕指陶渊明。
〔鲜〕读作xiǎn,形容词,意思是“少”。出自《诗经》的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事情无不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一个好结果。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靡:没有;初:开始,开头;鲜:少;克:能;终:结果。
〔宜乎〕宜:动词,应该,应当;乎:词缀。
三、重点解析
(一)《陋室铭》重点解析
1.作者和写作由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先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刘禹锡很高兴,就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他被贬到和州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就把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旧时又称历阳,所以说“人在历阳”。那位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2.文体和主旨
《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本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铿锵有力。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本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来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写法
全文短短八十一个字,却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全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写法:
其一是运用类比。作者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诸葛亮、扬雄的屋子来类比自己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二是运用对偶和借代。从“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所居之景,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是所交之友,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是所为之事,即“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由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三个方面的句式都是对偶句,“丝竹”与“案牍”是借代。
其三是运用引用。最后引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何陋之有”来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呼应了开篇的“惟吾德馨”,又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其四是采用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往往是用某一事物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本文表面写“陋室”,而意在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了屋子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其五是采用骈体。本文属于骈体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为“四六文”。骈体文在语言上的显著特点就是骈偶。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称偶,因此,“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称对偶、对仗。其基本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对称(句首句尾的虚词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不算在内)。骈体文开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从唐宋开始逐步被“古文”(即“散文”)所代替。
4.题目设计
1.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都已成为沿用至今的成语。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座右铭”资料
(1)“座右铭”的来历
瑗兄璋为人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见《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
【译文】东汉崔瑗的兄长崔璋被别人*了,崔瑗(替哥哥报仇)*了仇人,(之后)四处逃命。遇到朝廷特赦才重回家乡。他做了一篇铭文,来自我警诫,曾经放在座位的右边,所以叫做“座右铭”。
【解析】这段文字解释了座右铭这一文体的由来。其中有一个被动句,是“为人所*”。“蒙赦而出”的“蒙”是动词,意思是“蒙受、受到”,“赦”是“赦免、免罪”的意思,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做“蒙”的宾语。
(2)崔瑗的《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惦记,接受别人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而内蕴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人力戒逞强好胜。小人浅陋固执却自以为美德,君子内敛锋芒,别人就难以估量。君子要慎言、节食,知足方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人生自会芳香四溢。
(二)《爱莲说》重点解析
1.主旨与写法
课文的《短文两篇》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主旨。《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而《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某种事物,“志”不仅包含感情,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2.一词多义
〔鲜〕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嫩)
陶后鲜有闻(少)。
〔远〕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远)
〔之〕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
2.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生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三句中“也”表示判断语气。
〔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三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考题精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上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素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解析:答案是B。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答案是C。C中的“腰”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在腰间佩戴”,其他三个都是使动用法。
3.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解析:“无丝竹之乱耳”流露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流露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