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句默写。
(1) 小桥流水人家, 。
(2) ,江春入旧年。
(3) 树木丛生, 。
(4) 杨花落尽子规啼, 。
二、请选出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翻来覆去(fù) 祷告(dǎo) 瘫痪(tān) 姊妹(zǐ)
B.水波粼粼(líng) 排徊(huái) 取决(jué) 沐浴(yù)
C.喜出忘外(chū) 锤打(chuí) 絮叨(xù) 决别(jué)
D.各得其所(suǒ) 待弄(shì) 匿笑(nì) 憔悴(jiáo)
三、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C.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覆盖过来,正倾侧在红莲上面……
D.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四、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怀念”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也蕴含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后的思考和感悟。
B.《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翻译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孩童对母亲的任性。
C.冰心的《荷叶·母亲》表现了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
D.《咏雪》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日中:正午时分 B.期行:相约同行
C.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D.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写出两点即可)
(1)
(2)
(4) 下面各项不能表现出孩子聪慧的故事是
A.司马光砸缸 B.守株待兔 C.道旁苦李 D.曹冲称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
(1) 词典上“状”有以下用法,文中“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一句中“状”的用法是
选项。
A.形状、形态。 B.情形、状况。 C.陈述、描绘。 D.景色、景状。
(2) 请你说说“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这句话的意思。
(3) “琼以状闻”这句话有以下几种理解:
A.黄琼也听说了日食的情况。
B.黄琼把发生了日食的情况报告了朝廷。
C.黄琼把这情况让朝廷听到。
D.黄琼使朝廷听闻到发生了日食的事情。
你最不赞同 (请填写序号),理由是 。
(4) 黄琼是如何回答“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的问题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⑦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你打算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下面的句子?其中哪两个词语可以读重音?请简要地说说你这样朗读的理由。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 下边的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把这段话回到它合适的位置。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段话的合适位置是:第 段与第 段之间。
(3) 说说在发生分歧后,“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
(4) 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走得很仔细”写出路很小,“我”和妻子走得很艰难,生怕有闪失。
B.老人,是过去的时代和世界;孩子指未来的时代和世界;“整个世界”是指三代人生活的世界。
C.维护生命的美丽﹑家庭的幸福,需要中年人的付出,这句话写出“我”和妻子的尽心尽责。
D.“背着整个世界”具有象征意义,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5) 文章以“散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如果换个角度用另一个标题,你会以什么为题?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四小题。】
洋葱
潘格
①最近小米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阳光像儿子的小手,穿过层峦叠峰的窗帘缝隙不依不饶地在小米脸上游走。这个时候的小米只好爬起身,蓬头垢面地来到洗漱间。
②母亲剥着洋葱走过来。小米说:“妈,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
③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这个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除此外,母亲还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紫皮的白皮的,一买就是一堆。小米越来越不明白,父亲跟母亲生活了整整 37 年,说走就走了,母亲怎么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关于父母的爱情,小米从他们各自的口中听到许多,这些记忆的片段经过小米的连缀和拼凑,已经足够让她坚信,父母的婚烟情比金坚,牢不可破。但自父亲入土后,小米再没有看到母亲痛哭失声,再没有看到母亲锥心挖肝地念叨历历往事,甚至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忽然觉得母亲一下子老了,变得迟钝、麻木,开始淡忘过去的人和事。
④为此,小米特意带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小米不敢想象母亲某天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庆幸的是,母亲身体健康一如往常,没有丝毫脑萎缩的迹象。
⑤小米却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父亲的走,来得太突然,像一把从黑暗深处猛然刺出的利刃,让小米猝不及防。小米曾经为父亲的晚年设想过许多美好场景,如今,曾经设想的美好瞬间被撕碎,小米无数次在黑夜里哭着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⑥小米越是思念父亲,越是不能原谅母亲的冷漠。每天,蓬头垢面醒来的小米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我又梦见我爸爸了。”
⑦小米希望母亲能够热切地问她:梦到什么了?你爸爸说什么了?令小米失望的是,母亲依旧冷漠,什么也不追问。执拗的小米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说:“我梦到我爸爸了。”
⑧说完这句话,小米就出门。日子总是要过的。上班、开会、见客户、接孩子、开家长会,中年女人的一切生存和生活压力一丝不落地降临在小米身上。忙碌纷繁的生活润物无声地治好了小米的失眠,小米的早晨不再从中午开始,小米也不再蓬头垢面。
⑨现在的小米又恢复成自信、干练、英姿飒爽的小米。对父亲的思念,偶尔如同涨潮的海水,丝丝缕缕浸湿小米的眼眶。小米会在听到某曲音乐时泪落如雨,会在拥堵的车流中因看到很像父亲的身影而抱着方向盘痛哭失声。
⑩母亲依旧漠然,整天坐在椅子上剥洋葱,弄得满屋子洋葱味儿,呛眼呛鼻,大人孩子每每眼泪汪汪。日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亲去世的阴影渐渐淡化。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子吧,失去了一个人,流过一些泪,以为永远不会好的伤口会慢慢愈合,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剂啊!忘了从哪天起,小米醒来再也没有说那句说了无数次的话。
⑪谁能想到,再次说起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母亲。那是小米搬进新房子不久后的一天,弟弟在电话那头兴高采烈地喊:“妈!刚生了!恭喜您得了个大胖孙子!”双喜临门,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凑一起欢天喜地地大吃一顿。饭桌上,母亲开口就对小米说出了那句话。
⑫小米震惊极了,更让小米震惊的是,母亲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其实我天天梦见你爸。”小米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从父亲走后,母亲从来没有提起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压抑着狂跳的心脏,问母亲:“你都梦见我爸什么了?”
⑬母亲淡淡地说:“什么都梦见了。”小米追问:“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呢?”母亲还是淡淡地说:“有什么好说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难不成要记一辈子?那会儿你连房子都没有,你弟弟婚都没结,我再带头哭天喊地?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
⑭小米沉默了许久,问:“妈,那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爱买洋葱吗?”
⑮母亲拿起一颗洋葱,轻轻撕下外皮,空气中立刻弥漫出浓烈的气息。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母亲轻声说:“想你爸的时候,就借着剥洋葱哭上一会儿……”
(1) 从小米的角度来看母亲的态度变化,用文中的词句填空。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态度先是“ , 。”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还添了个毛病,“ ”;后来小米搬进新房子,弟弟生了孩子,双喜临门时,母亲的态度变了,说“ ”,还解释了原因。
(2) 第②段画线句,抓住了母亲的 和语言,揭示了母亲内心的 ,但表面若无其事的态度,表现了她 。
(3) 第⑮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4) 将小说的题目“洋葱”替换为“母爱”,可以吗?为什么?
【综合性学习】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无数文人墨客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请摘录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标明时代和作者。
A. ——【 】(时代)【 】(作者)
B. ——【 】(时代)【 】(作者)
(2) 假设你很想与小王同学交朋友,于是你主动地走到她(他)的面前,说:“ ”。
戴上欣赏的眼镜,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真好”;打开心灵的窗户,你会由衷地赞叹“有亲情真好”;怀着博大的心胸,你会由衷地赞叹“遇上挫折真好”。
请以“ 真好”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答案
1. 【答案】
(1) 古道西风瘦马
(2) 海日生残夜
(3) 百草丰茂
(4) 闻道龙标过五溪
2. 【答案】A
3. 【答案】C
4. 【答案】B
5. 【答案】
(1) D
(2) 来客问元方:“您的父亲在不在?”
(3) (1)他懂得“信”的重要;(2)他懂得“礼”的重要;(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意对即可)
(4) B
6. 【答案】
(1) B
(2) 黄琼思考着应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的情况。
(3) A;示例:因为京城里看不到日食的情况,所以黄琼把他知道的日食情况报告了朝廷
(4) 示例:日食余下的部分如刚出来的月亮。
7. 【答案】
(1) 可以用欣喜的、如释重负的语气朗读这个句子;“总算”“熬”可以读重音,因为重音起到强调作用,这两个词表现了“我”为母亲的身体担心,母亲经受住冬天的考验,又迎来一个春天,与前文的“一些老人挺不住”形成对照,“我”替母亲高兴,心情十分舒畅。
(2) ④;⑤
(3) 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已风烛残年,“我”更想孝敬母亲。这里有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老、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先顾老人。
(4) C
(5) “散步”不仅直接点明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递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用具体形象的题目,蕴含主旨却不说破,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可拟的题目如:(1)“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等,这一类是主要以叙述的对象——主要人物为题目;(2)“和谐”“责任”“生命”“选择”等,这一类是以文章的主旨为题目。
8. 【答案】
(1) 不温不火;轻描淡写;爱买洋葱;天天梦见你爸
(2) 动作;痛苦;坚韧的性格和深沉的爱
(3)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眼泪中含着清纯的爱,既反映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又反映出母亲的坚强,要在儿女面前“带好头”,好好生活。
(4) 不可以替换。因为“洋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是母亲掩饰自已痛苦的道具,凸显了母亲性格的坚韧。以“洋葱”为题,构成了悬念并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母爱”则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9. 【答案】
(1) 示例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示例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示例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 示例:你好!我最喜欢阅读,是个书虫。听说你也喜欢阅读,希望我俩能一起畅游书海,成为莫逆之交
10. 【答案】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
1.将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入文后方格内。
时光老人脱下夏的衣裳,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秋风送爽,凉意浓浓;秋雨莅临,声声悦耳。秋,没有了夏的zào动,沉淀了春的色彩,为冬zhù存了温情。秋,仔细品位,别有一fān滋味上心头。
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把他们找出来并改正。
【答案】躁 贮 番 位改为味。
【解析】
【详解】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躁”“骛”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再如“品味”是动词,指一个人对食物的品尝与欣赏,例如品味美食。而“品位”是名词,是指对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及生活方式。这里用“仔细”修饰,自然选“品味”这个动词。注意据义定形。
2.名句默写。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古诗中有许多写“雨”的诗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树木丛生, (2). 百草丰茂。 (3). (2)海日生残夜, (4). 江春入旧年。 (5). (3)我寄愁心与明月, (6). 随君直到夜郎西。 (7). (4)岐王宅里寻常见。 (8). (5)渭城朝雨浥轻尘, (9). 客舍青青柳色新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试题(4)题为直接默写,难度不大;(1)—(3)题为理解性默写,难度较大;(5)题是课外诗词积累。注意背记要准确,理解要到位,书写要正确。“丛、茂、君、郎、岐、浥、尘、青青”等字为容易错写。
点晴:积累古诗文,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的积累理解分析并筛选,就可以正确地写出答案。至于课外积累的诗句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龙须沟》,话剧《茶馆》、《四世同堂》等。
B. 唐代诗人王湾借《次北固山下》描绘了青山绿水、旭日东升江南早春景色,表达了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情。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明代戏曲家、散曲家。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区别,“君”表示有礼貌的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文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要注意识记作家作品。
A.小说和话剧颠倒了;《龙须沟》是话剧,《四世同堂》是小说。
C.马致远是元代的;
D.“尊君”是尊称对方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故选B。
阅读下面《西游记》片段,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那鼋即纵身爬上河来。行者叫把马牵上他身,八戒还蹲在马尾之后,唐僧站在马颈左边,沙僧站在右边。行者一脚踏着老鼋的项,一脚踏着老鼋的头叫道:“老鼋,好生走稳着。”那老鼋蹬开四足,踏水面如行平地,将他师徒四众,连马五口,驮在身上,径回东岸而来。老鼋驮着他们,躧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曰:……,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
师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阵狂风,天色昏暗,雷闪俱作,走石飞沙。
4. 上述小说片段中的河名为_________。师徒方登岸整理,遇到的风、雾、雷、闪,“乃是些________作号,欲夺所取之经”。
5. 老鼋因为什么事突然“翻脸”?从中你有何感悟?
【答案】4. (1). 通天河 (2). 阴魔
5. 老鼋为了报答孙悟空,驮着唐僧师徒渡过了通天河并请求唐僧帮忙代问佛祖自己几时能脱本壳,修成人身。唐僧师徒到了灵山却忘记了这件事情,后因唐僧师徒取经只经历了八十难,后又加入通天河落水这一难,此难便是老鼋所为。
感悟: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不然失信后,别人也不会再帮助你。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本题考查对名著《西游记》内容的掌握情况,难度较低。小说片段中的河名为通天河。是“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 ,原著是“原来那风、雾、雷、熌乃是些阴魔作号,欲夺所取之经,劳攘了一夜,直到天明,却才止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探究性阅读,分析老鼋“翻脸”的原因,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可以结合实际来谈,言之有理即可。之前四人过通天河时,老乌龟托唐僧向如来询问,他何时能修成人身,后来他们又过通天河时,还是老龟驮他们过河,老龟问起唐僧,佛祖回答了没有,才发现唐僧失信并未询问佛祖,老龟一怒之下,在河中把他们从背上扔进河中。感悟可从做人要讲信用的角度谈。
课内现代文阅读
济南的冬天(节选)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6. 写景要有顺序,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7. 声音可以再现画面,可以传情达意,因而朗读时,要进行朗读的设计。画横线处的哪一个字应该读重音?说说你的理解。朗读时是不是可以不把“呀”字读出来?为什么?
8. “品味精彩的语句”是散文阅读的要领。选段中语句非常精彩,结合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觉得“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很精彩,语句运用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描绘了小雪覆盖下的矮松的秀美。
是的,我认为这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很有精彩,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从上到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7. “最妙”强烈地表达出来作者对雪后济南美景的喜爱之情。不可以,“呀”字起到了加重语气的作用。
8. (1).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2). 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雪后小山的秀美。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作者的写作顺序。可分析“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等句,即可看出使用的是从上到下的顺序。
【7题详解】
重读的目的首先是表达内容的需要和表达情感的需要。“最妙”应该重读,因为表达出来是作者对雪后济南美景的强烈的喜爱之情。“呀”作文语气助词,起到了加重语气的作用。“呀”字必须读出来。
【8题详解】
考查对语句的欣赏能力。“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中“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为想象;“山的肌肤”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出小雪后山的色彩斑驳和情态动人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雪后小山的秀美。表达出作者对雪后小山的喜爱之情。
【点睛】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春是春天的春
鲍尔吉·原野
①春是春节的春。小孩子像一堆红萝卜四处滚动,他们兜里多了钱,还有鞭炮,眼睛东张西望。柴禾垛的积雪把孩子脸蛋映衬鲜红。春节驾到,它被厨房大团的蒸汽蒸出来,天生富足。人集体换上同样的表情:憧憬的、采购的、赴约的、疲倦的,打底是豪迈的表情,即春节的表情。一只小白狗往桑塔纳车轮撒尿做记号,一会儿车开了,上哪儿找这个记号呢?春节把小狗乐糊涂了。春节是家家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烹饪大会、时装发布会、项目规划会,参与人士为全体国民。
②春是春雪的春。正月的雪,是天送给地的一笔厚礼。若半尺厚,春小麦就有了一床暄暖的厚被。雪沃大地,黑龙江省进入童话,吉林省进入版画,辽宁的雪呆不上几天就化,气温高。春雪飘落,带着伞翼,旋转而下,把枯草包裹晶莹。屋顶的雪借阳光变为参差耀眼的檐冰,一边淌水,一边延伸。
③ 。庾信《燕歌行》:“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春冰薄如翼,捡一片放在手心,透出鲜红的掌纹,与玻璃一般,俄尔缩为水。春水浩荡,越岭翻山。旧日的东北土匪,此际出山拆冰。桃花水下来,冰块拥塞河道,影响木排运输。商人请胡子(匪)拆冰,匪们喝过酒,上冰,撑木杆左支右绌,轰隆一声,冰泄河通。胡子或永久失踪,或从哪个地方爬上岸,挣的是舍命钱。大部分江河,冰化水,如鱼下锅,酥了,碎了。我的感觉,冰在春夜比白昼化得快。春水流桃花,落红搭上了薄冰的小舟。想起黎锦晖那首《桃花江》:“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
④ 。柳枝在河面练习书法,字被波纹抹掉。不觉间,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连成片是草书,它们是春草。草是春天的信函,连篇累牍,蘸着绿色的墨汁,写到天涯海角。有人说,画兰须备书法功底,苛求于“笔”,“墨”则次之。而草的象形书法,撇捺通脱,开张奔放,是米芾的行草。这些草书,叫“大地回春帖”,被大地当衣裳披在身上,向夏天走去。
⑤春是春天的春。唐代称酒为春,“软脚春”、“垆头春”等。曲艺界称相声为春,“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口春”。《诗经》里,思慕异性是春,“有女怀春”。在大自然看来,只有春天才是春。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所以为春,是万物皆萌,四季轮回的新一轮又开始了。春天所以叫天,是天的心情很好,江河风雨,温润和顺,柳絮乱飞也没惹老天爷生气。春天里,管弦乐队应该去田野里演奏。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者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均广大深厚,田野吐出带甜味的呼吸。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教员(温柔):春……
孩子(倔犟):春!
教员(端正):春天的春……
孩子(强烈):春天的春!
⑥喊声太大了,屋檐的小鸟惊飞,风从树林跑过来,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9. 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模仿①②段的首句,请在横线上写出该段的中心句。
第③段的首句:
第④段的首句:
10. 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从语言方面品析)
11. 认真阅读本文第⑤段,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本文作者与朱自清描写春草的不同点。
【链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自 朱自清《春》)
12. 文章结尾处描写教员和孩子的朗读时,作者特意增添了朗读者的语气,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9. ③春是春水的春。④春是春草的春。
10.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到2种修辞手法得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1. 《春》一文中采用拟人手法,点面结合地写出了早春时节春草的勃勃生机以及带给人们的欢乐;本文第⑤段全段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盛春时节春草的蓬勃生机和给人的艺术美感。
12. 读“春”时孩子的“倔强”与教员的“温柔”形成对比,表现出孩子感受到了春天的热烈,以及对春天不可抑制的强烈喜爱;而读“春天的春”一句时,作者将孩子的“强烈”与教员的“端正”形成对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春的由衷赞美和对敏锐热切的童心的欣喜感动。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既考查仿句,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句式仿照“春是春雪的春”“春是春天的春”,注意文段给出的内容信息,找准“春水”、“春草”来写即可;学生易写成“春冰”。
【10题详解】
修辞手法判断和分析。“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运用了拟人,“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比喻,“让……让……让……”排比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11题详解】
课内外的对比阅读,注意修辞方法的判断。链接材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采用拟人手法;“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排比句写人们的活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点,“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面;通过以上手法写出了早春时节春草的勃勃生机以及带给人们的欢乐;本文第5段从修辞的角度看,全运用比喻的手法,结合诗句,写出了盛春时节春草的蓬勃生机和给人的艺术美感,写出了学生陶醉于大自然与诗歌艺术相结合的意境之中。
【12题详解】
考查作者特意增添了朗读者的语气的目的。主要是从语气的对比和情感角度分析。读“春”时孩子的“倔强”,表现出孩子感受到了春天的热烈。而读“春天的春”一句时,运用“强烈”的语气更能表现出对春的由衷赞美。可见孩子更能敏锐地感受春天,更加喜欢春天的到来与春天的一切。这是大人有时不能及的。言之有理即可。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3. 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14.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13. 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14.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季节特点应从所写景物中推断。“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读诗就要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一起共鸣。要理解诗意,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谢奕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怜,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尊君不
(2)元方入门不顾
(3)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4)遂遣去
16.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7. 《世说新语》言辞简约,让我们通过阅读填补留白处吧。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人称补写完整。
谢以醇酒罚之,( )乃至过醉而( )犹未已。
18. 《世说新语》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为什么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别阐述。
【答案】15. (1)通“否”,语气词,吗。 (2)回头看 (3)于是 (4)离开
16. 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17. (1). 老翁、 (2). 谢奕
18.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解析】
【15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不”:通“否”,语气词,吗。“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
【17题详解】
考查通过阅读填补留白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省略句中的被省略的部分。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省略的内容即可。如“乃至过醉”省略了主语“老翁”,而“犹未已”省略了主语“谢奕”。
【18题详解】
题干问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在《世说新语》其中的原因。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陈父的友人不准时和出言不逊的情况下,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并给人以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启示。谢安劝告谢奕放过老人,可见有怜爱同情、宽容待人之心。《世说新语》因为这些,才收录了这两篇文章。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二)译文:
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请以“有_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人名。
【答案】有你真好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这首歌,在我悲伤的时候你会为我唱起,在我失落的时候你会为我唱起,在我快乐的时候你也会为我唱起,是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温暖。
还记得半年前那场运动会吗?我们两个都参加了比赛,。你的项目是50米和100米短跑。记得你那时脚崴了,疼得厉害,但你却强忍着疼痛一直到比赛结束,而且还获得了名次。当我去扶你的时候,你却“口是心非”说自己没事,但我明明看到你已疼得流出了眼泪,我也只能用几句苍白无力的话语去安慰你。那时我就想:有你这么坚强的朋友真好!
之后,轮到我去参加200米跑,是你忍着疼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跑道边为我加油,看你的样子比我还要紧张呢!“嘭”的一声,比赛开始了。由于我是新手,没有参加过训练,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当我拼尽全力跑完的那一刻,我感觉呼吸困难,一个踉跄险些栽倒在地。是你提前在终点等着我,及时搀扶了我。你把我扶到座位上,给我递上水喝……看你那紧张的样子,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的温暖。那时我想:有你这样体贴的朋友真好!
下午的运动会,我还有一个项目是400米跑。记得来学校的路上,你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跑步的技巧与要领。果然,在你的指导下,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好成绩可是有你的一半功劳哟!如果不是你的鼓励哪来的好成绩?朋友,有你真好!
朋友,我要深情的感谢你!因为有你,我的童年才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我们的友情虽不及李白、王伦的“桃花潭水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轰轰烈烈;也不及鲍浩然“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缠缠绵绵,但她却不再让我孤独,如阳光般温暖着我的心房!
朋友,有你真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补题。本题的补题比较自由宽泛,但要遵循“避生就熟、扬长避短”的补题原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体验,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写作的内容补充文题。如:“有书真好”“有你真好”“有梦真好”等。补题后还要进一步审题,题目导语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所以选材难度不大,太多的事情和人让我们感觉到“好”。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限定词“真”,强调写出“好”的程度和意义。要想写出“真好”的感觉,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精挑细选,撷取生活闪光点。亲情、友情、师生情,社会实践活动,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凡是生活中让我们感觉到“真好”的经历,都是可选的素材。仔细回顾生活,不难发现在逝去的岁月里流淌着无数温馨,精挑细选,筛取对自己触动最大的素材落笔。②以情动人,倾诉真情实感。“真好”是心灵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叙述事件时,不要忘记加入议论和抒情,让平凡的事件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③充分描写,呈现精彩镜头。在记叙事件时,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方法,再加上适当的修辞,通过鲜活的文字,再现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