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出身官宦家庭,但是因为祖父和父辈的官职并不高,因此日子过的比较清贫。白居易从小读书极为刻苦,以至于头发早早的就白了。后来他在二十九岁时顺利的通过了进士考试,也算青年成名。在白居易的青年时期,他的仕途比较顺利。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宰相武元衡、裴度被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人当街行刺。武元衡当场身亡,裴度重伤。这个事件的背后是朝廷官僚集团和地方割据藩镇之间的剧烈冲突。而地方割据藩镇胆敢在大唐都城当街行刺宰相,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将唐朝皇帝放在眼里了。这么大的事,唐朝朝廷却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不想立刻处理李师道。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唐朝其他的文官们没有干掉李师道的想法,只是觉得当时还没有准备好,需要“从长计议”。
这时白居易站出来,大声疾呼,要严惩凶手,并且剿灭叛臣李师道。
白居易的行为相当于打乱了朝廷的部署。朝廷文官这时不敢对李师道动手,却又迁怒于白居易。
白居易的母亲四年前不幸坠井身亡。文官集团于是诬陷白居易在母亲身亡后,还写过《赏花》、《新井》之类的赞颂题材的诗,这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
由此,白居易从太子左赞善大夫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从长安逐出,外派到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
白居易是个很孝顺的人,对于朝廷也很忠诚,他呼吁严惩凶手,也是出于公心。哪知道不仅前途没了,还被泼了一盆极具侮辱性的脏水。
那个意气风发的诗人,现在成了一个住在边地的失意者。
本诗就是在白居易人生遭遇巨大挫折之后,在江州写成的。
在本诗的诗序中,白居易说,“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写作本诗的时候,白居易在江州度过大约一年的时光。夜弹琵琶女也曾在长安,是倡优。其实也就是艺人,并不是娼妓。这位琵琶女是和当时京城很有名的穆、曹两位艺术家学的琵琶。后来因为年老色衰,成了过气明星,就嫁到商人家庭。
于是都有过长安生活经历的两个人,在江州的浔阳江头偶遇了。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白居易到江头送别客人,只看到枫叶随着秋风摇落,一片萧瑟之气。
江西九江一带在古时也属楚地。古诗文人到了这里,自然会想到楚国时的诗人宋玉。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自此,悲秋、伤离别成了历代诗歌之中的经典场景。
而此时,秋天、夜中送别,这两种要素都全了,所以整个的气氛自然也是很悲凉的。
白居易下马站在岸边,客人已经登船。宾主都觉得少了些什么,在喝告别酒的时候,耳边没有管弦乐曲之声。
看来,白居易的内心之中仍在怀念着长安的生活。换句话说,对于贬谪之地的江州仍然很不适应。
宾主喝着闷酒,在一片惨淡之中正式的告别。此时此刻,江水茫茫,月亮的倒影投在江面,随着波浪变得支离破碎,若隐若现,仿佛浸润到江水之中。
在白居易精准的诗笔下,浔阳江头夜送客这一幕很生动,同时又将其中的气氛传递给了我们读者。
本诗写到这里,随着客人远行,也就是一首常见的送别诗。接下来剧情骤转,江面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
这声音听起来绝不像在江州可以存在的乐曲。这下客人停下行程,主人也忘了转身回家,都很想知道弹者的身份,于是在黑暗之中,顺着声音的方向发出询问。琵琶声停了,弹者分明是想说话,可又没有声音传来。
这边白居易等不及了,登上客人的船,航行到弹者的船边。然后邀请弹者出来见一面,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白居易的船上还重新安排了酒席。
询问、没有得到回复,再询问,并准备酒席。这一套行为熟极而流,看起来还是白居易和客人在长安时养成的习惯。
在千呼万唤中,弹者终于出来了。而人出来了,却仍用琵琶半遮着自己的面庞。
在诗中,这时的气氛很是微妙。弹者到底是因为白居易这边的“千呼万唤”才出来的,还是有别的原因,诗中没有说。而且到目前为止,双方都有一些拘束。
不管怎样,琵琶女答应再弹奏一曲。弹奏前,琵琶女熟练地调弦调音,即便是试音,零星的乐曲片段也很轻易的唤起听者内心的情绪。
接下来,就是本诗之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琵琶女一开始弹奏的曲子是比较压抑的。曲调悲凄,若有所思,似乎在诉说着曲中人平生的不如意之事。琵琶女技艺精湛,她低着头,手指上下翻飞,弹了一段《霓裳羽衣曲》,又弹了一段《六幺》。
这其实都是唐时大场面歌舞的音乐。而这两首曲子并不是白居易他们点选的,而是琵琶女自己选择的。由此可以看出琵琶女的品味和大气的音乐风格。
而且,此时白居易的《长恨歌》已经名传天下。琵琶女先弹《霓裳羽衣曲》,可能是因为这首曲子在唐时很流行,但也不排除是她知道白居易的身份和名气,而专门演奏的。
琵琶曲中,大弦浑宏悠长,嘈杂如同暴风骤雨降临。小弦和缓通幽,细微之处如同人在耳边私语。大弦小弦嘈切交错,如同大大小小的珍珠连续掉落在玉盘之上。
又如同莺鸟悦耳的鸣叫从花底传来,同时还有冰下的泉水在幽咽潜行。琵琶曲声越来越缓慢,好像泉水凝滞,又变成了寒冰,声音就此渐渐地消失。
此时,白居易等听者完全沉浸在乐曲声之中,感觉内心中的忧愁再也压抑不住,尽管琵琶声不再响起。可心中的情绪涌动不息。在一片寂静之中,琵琶声突然清脆而高亢的响起,如同银屏摔碎,水浆四溅的哪一个瞬间,又如同埋伏已久的铁甲雄兵猛然*出,刀剑齐鸣。
一首琵琶曲,于无声之中竟迸裂出*伐之气,这显然是作为听者的白居易没有想到的。
而在惊怖的心情之中,琵琶的弹奏真正结束了。琵琶女最后拨动琴弦,四弦齐鸣,好像绢帛撕裂时那种令人感到心碎的声音。
从这一段看出,白居易是音乐大行家,他很懂。但同时,琵琶女的技艺神乎其神,竟将听者完全引入到了音乐的世界之中。
乐曲终了,所有聆听的人都还沉浸在音乐之中,整个江面静悄悄的,只有秋月在江面倒映出白色的玉盘。
不知不觉之中,白居易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前文的江浸月,现在变成秋月白。这种观感上的变化自然是乐曲带来的。
琵琶女弹奏一曲,心情也有所放松。她收拾好乐器,整理好仪容。从这一套动作来看,琵琶女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终于肯说出自己的来历。
琵琶女曾经住在长安虾蟆陵,在京师有着非常大的名气。她十三岁时就学成出师,名列皇家宫廷乐队第一等的乐手之中。每次弹奏都会令大师欣赏,而妆容也会让同行嫉妒。
看起来,琵琶女也是大有来头的,当年能在宫廷乐队占据第一等,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还是容貌和技艺兼备。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琵琶女会流落到浔阳江上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是隐含的。琵琶女继续说,当时京师的豪门子弟争相捧场,弹完一曲收到的红绡简直不计其数。
“红绡”一词看起来很眼熟。在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卖炭翁》之中,卖炭翁那一车千余斤的炭,也无非被黄衣太监支付了一丈红绡。而当年琵琶女弹奏一曲,收到的红绡却数不过来。
这种异常的消费,自然反映的是中唐时权贵奢靡、民众贫苦的不正常社会现象。
在富家子弟的捧场中,琵琶女或许是迷失了自我,又或许是身不由己,总之也是沉迷于欢场,醉生梦死,奢靡浪费。这样的日子似乎永远过不完,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
当琵琶女以为这就是自己人生时,家中却出现了变故。兄弟从军上了战场,照顾自己的阿姨也去世了。而琵琶女的容颜也变得衰老,不再美貌。
渐渐地,来听琵琶女弹奏的客人越来越少,门厅之中再没有往日鞍马冠盖如云的盛况。为了生活下去,琵琶女在很大年纪时嫁给了商人作妻子。
士农工商。商人在古时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但琵琶女是倡优,身份也不高,自然也没得选,能嫁给商人,恐怕是她能得到的最好归宿。
可商人是逐利的,对于家庭并不是很看重,说分离就分离,并不在乎琵琶女希望过安稳日子的心情。上个月,商人去了浮梁作茶叶生意,却把琵琶女撇在江口的孤船之上。相伴于琵琶女身旁的,只有清冷的秋月和凄寒的秋水。
在夜梦之中,琵琶女回忆起当年年少轻狂的时光,在睡梦之中,琵琶女哭花了妆容,可是人生没有回头路,终究不能回去了。
琵琶女打开心扉,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其实这段遭遇并不是特别凄惨,尤其是她现在衣食无忧,除了有些孤独,也没有别的不便。
但是她也好,白居易也好,都是曾经经历过辉煌的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都有着极其灿烂的绽放。这样的人当处于孤独沉寂的状态时,很容易认为自己到了人生的低谷。
白居易心有所感,都是流落到天涯的不幸之人,这次相逢只是偶然,既然心意相通,那么是否正式通名认识反而不重要了。
白居易自己一年前从繁华的京师贬谪到浔阳城,到了这里就生病。生病的原因或许是水土不服,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生遭受的冤屈和打击带来的心病。
回想当年长安的生活,想再听到音乐,听到自己喜欢的丝竹管弦,都是不可能的事,白居易的住所在湓江边,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周围全是杂草。能够听到的是杜鹃和猿猴的哀鸣。
杜鹃和猿猴的叫声在古人的心目中都是悲伤的曲调。白居易因为心情不好,他看到一切都是悲伤的。连春江花月夜这么美丽的景色也不能使他高兴起来,日常无事,就是喝闷酒。
白居易想要找一些音乐,可是实在听不惯当地的山歌村笛。
到了今天,终于听到了熟悉的琵琶曲,就好像听到仙乐,令自己的耳朵暂时性的又获得了空明。
白居易意犹未尽,又请琵琶女再弹一首。言说自己希望就着琵琶乐曲作一首诗。
由此可以看出,琵琶女真的是知道白居易诗人的身份的。
白居易虽然说“相逢何必曾相识”,可是在艺术的心灵上,两人已经充分的沟通。这种遇到知己的快乐不仅属于白居易,也属于琵琶女。
于是琵琶女悄立良久,重新拿起琵琶。这一次曲调悲伤婉转,满座听者全部掩面而泣。而其中哭的最厉害的,就是江州司马白居易。他的衣衫都被泪水打湿。
本诗到这里就结束了,结束于白居易的泪水之中,其实也是结束于琵琶女新创作的乐曲之中。
那么,本诗到底是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从字面上来看,讲的是一个过气女乐手和一个官场失意人交流音乐的故事。可是内里,其实讲的却是一个俞伯牙、钟子期式的,知音相遇的故事。
而知音难觅,真正遇到了知音,那么时间、地点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差异,人生的际遇挫折都不再重要,心灵相通带来的快乐是高于一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