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么一项耗费巨大的大工程,显然不是当时技术和经济能力都不足的国民政府能完成的。一方面出于借力需要,另一方面讨好美国的目的,国民政府遂邀请美国一同设计和修建三峡大坝。
能参与设计和建设这样一项对中国意义重大的工程,美国自然也十分乐意。建成以后,如控制住了三峡工程,就相当于掐住了长江的喉咙,扼住了大半个中国的命门。
但由于国民政府内部派系众多,矛盾不断,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加之民国政府经济体系的崩盘,导致这项工程最终并未得以推进完成。
承担这项历史工程的任务最终落到了新中国的肩上。
1949年6月,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雨季的到来使长江沿岸再次爆发了一场特大洪水灾害。洪水带着毁天灭地的气势排山倒海而来,几千公里的土地被淤泥尽皆覆盖,人、畜尸横遍野,千里饿殍,疟疾横行。
在这场洪水中,全国一亿余亩耕地被淹,粮食减产100多亿斤,数万百姓失去了生命,4000多万百姓成为难民。
这场洪水带来的惨烈影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荆江大堤年久失修,已无法抵挡长江上游的洪水的侵袭,荆江水域水利设施的修建已经刻不容缓。为了解决长江水患问题,国务院专门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
在委员会的组织下,30万军民投入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工作,修建了荆江分红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荆江水域的水患。
但在长江的支流修建水库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支流的洪患,如果长江干道上游爆发大洪水,在支流上修建再多的水库也于事无补,而且不断修建支流水库花费也不小。
*在荆江水库修建后也看到了这个隐患,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不直接把洪水在总口子上卡起来呢?”
针对*的提议,事关长江两岸百姓安居乐业问题,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们进行了多次关于修建三峡工程的会议。*也多次参加,并数次向专家们询问相关情况。
探讨中,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权衡利弊之后,*表示,三峡工程是个长远问题,当前的国力和技术都不足以支持完成三峡大坝工程。但要做好充分准备,为日后的开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