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三峡工程的建设再次提上了讨论的日程。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上讨论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绝大多数与会代表同意通过,但有9位专家却选择了弃权。
之所以弃权,是由于他们认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其实,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影响,当时*就提到过三个问题:会否造成泥沙淤积、能否承受核打击以及国力能否承担。
这三个问题也是专家们的顾虑。
一是泥沙淤积的顾虑。我们都知道“黄河”名称的由来是因其泥沙含量巨大,导致河水呈黄色而来。黄河流域的泥沙淤积问题严重,有的流域甚至出现“地上河”的现象,数千年来多次发生洪水灾害,让沿岸百姓苦不堪言。
长江的泥沙含量虽低于黄河,但修建三峡大坝会导致数亿吨泥沙流入大坝,而大坝的清淤排浑措施很可能无法解决如此大体量的淤积问题,长此以往,泥沙淤塞可能会影响航道,导致河水外泄,爆发洪灾。
二是三峡能否承受防空轰炸或者核打击的顾虑。三峡大坝一旦修建完成,作为能影响半个中国的重大工程,很可能成为敌对势力的攻击目标。一旦被毁,将给长江下游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三是国力能否承担的顾虑。不说千亿级别的静态工程投资,光是兴建后大坝的耗电一项就耗资巨大,何况还牵涉移民安置和其他费用。这笔费用无疑会给当时不富裕的人民造成负担,还可能会拖累其它经济建设。
除了以上三点,专家们还考虑了其它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首先是对生态的影响。专家们认为,大坝的修建势必会对长江水域的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三峡大坝修建后,河水流动速度变慢,大大降低长江的自我清洁的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对长江流域的生物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比如鱼类。
要知道,鱼类需要周期性进行洄游,即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进行长距离迁徙,以满足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更好地繁衍后代。
而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鱼类无法通过大坝洄游,只能聚集在地势较低的长江下游地区。但下游地区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鱼类的生存环境变小,可能导致大量的鱼类面临灭绝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