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作家,终其一生,其写作技巧和价值观点可能会变,但其内心深处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风格却很难改变。文学风格,既使得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和标签,同时也可能让作家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村上春树是个优秀的作家,他有自己傲然于文坛的独特风格,然而,也正是这种风格,让他圉于其中孤独徘徊,始终无法突破升华,具体来说,这种风格就是“距离感”。
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的文字特点作家的风格,基本上在成名作中就奠定了。村上春树1978年发表的《且听风吟》(《風の歌を聴け》),除了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蜚声文坛的敲门砖。这本书写满了“距离感”。书中的“我”无名无姓,是一个就读生物系的大学生。从小就很少说话,14岁突然发了疯,喋喋不休地说了三个月的话后,发了一场高烧。后来高中毕业时,“我”决定成为一个只把心里话说一半的人。
《且听风吟》(《風の歌を聴け》)
心里话说一半,不想跟别人交心,留下的一半就是“距离感”,在这本小说里,尽管只有主角下定决心把话说一半,但似乎所有的角色都跟主角一样。当我们通读村上春树的著作,其实他大部分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如此,总是欲言又止,充满心事。
《且听风吟》跟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一样,人物间的对话十分简短,每个人都惜字如金,很少吐露自己的心事。他们心事重重,只能借助比喻、景物描写来反映脑海最深处的心思,或者直接让角色开一个玩笑,提出一个疑问,使听话的人陷入沉默,以“终结交流”的方式来表现无法被说或不愿说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