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其几千里的意思,不知其几千里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7 19:20:30

当庄子写《逍遥游》的时候,仿佛已经隐隐有几分醉意了,他写得看似漫不经心,信马由缰,毫无章法,不仅大话连篇,而且有些话还多有重复,比如鲲鹏的故事,他就连着说了三遍。

庄子当然没有醉,他之所以写得这么随意、任性和夸张,甚至有些颠三倒四,是把逍遥之心融入了他的笔下,从而摆脱了任何章法的束缚,笔走龙蛇,随心所欲,这本身就是一套逍遥游。当人们随着他的笔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虽然不免会被搞得有点晕头转向,但同时是不是也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份翩翩之意?

《逍遥游》是从鲲鹏的故事开始的,鲲鹏的故事就是庄子的故事,庄子开篇讲鲲鹏,其实是在夫子自道。

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宁愿曳尾泥涂之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愿高居庙堂之上任人摆布和宰割的人,逍遥游开篇即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北冥之鱼,不正是庄子的曳尾泥涂吗?然而,庄子又是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一飞冲天的大鹏鸟,不也正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吗?不管是鲲还是鹏,其实“原来是一物”,不管是曳尾泥涂还是一飞冲天,其实都是一个庄子。更深一点讲,曳尾泥涂和一飞冲天其实也是一回事,当庄子曳尾泥涂时,他其实正在一飞冲天,当庄子一飞冲天时,他其实还在曳尾泥涂。只是这样的庄子难以让人理解,更难以让人相信。

在逍遥游开篇这一段,庄子特别强调了“大”,不论是鲲还是鹏,都是“其大不知几千里也”。但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却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至大。什么是至大?其实庄子已经在文中告诉我们了,鲲困处北冥是这样大,鹏乘风图南也是这样大,庄子曳尾泥涂是如此之大,神游天地也是如此之大,这就是至大。

只是追求至大的庄子,在现实中却只能曳尾泥涂。庄子一生穷困潦倒,最辉煌的履历也只是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经常吃不上饭,要靠借粮度日,妻子去世了,连丧事也操办不起,而庄子偏偏又是一个几曾着眼看侯王的人,一生不低头不弯腰不买账,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注定会招致很多嘲笑、非议和磨难。面对这样的处境,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们往往会采取两种选择,一种是避世而居,闭口不言,极端的甚至会像屈原那样怀石投江,干脆和这个世界一刀两断,另一种是孟子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一定要做个样子给人们看看。而庄子采取的方式则介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既不肯与世为伍,又不愿避世而居,他是要在尘世的污泥浊水中让生命开放出圣洁的花朵来,这就需要兼具屈原的精神和孟子的勇气。

对于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庄子是宽容的。庄子引用《齐谐》中记载的鲲鹏的故事,正是在表达对别人不理解的宽容。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是因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是人的生命限制了人的认知。

汤之问棘这一段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商汤是要举大事的人,但对于他的“革命”行动,一群如斥鷃般的人们也是议论纷纷。庄子将此称之为小大之辩,凡人耽燕雀之安,英雄存鸿鹄之志,这是人的认知限制了人的生命。

庄子之所以要把鲲鹏的故事再说两遍,也是要表明他对世人对他不理解的不在意不在乎,在乎了,就成宋荣子了,因为宋荣子“犹然笑之”,还反过头来笑话别人,再不然,就成列子了,因为列子“泠然善也”,还希望别人说他好,这就依然还是有待,庄子随后就提出了无待的观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关于有待和无待,是逍遥游中争议最多的地方,但这些争论大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的,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有待和无待,是永远也讲不清楚的。要讲有待,万物皆是有待,因为万物都是相互依赖彼此共存的;要讲无待,万物皆是无待,因为万物皆是自生自灭适性自足的。庄子当然不会在认识论的迷宫里转圈子,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待有待和无待的,但庄子没有直接这样说,这需要我们读完全篇后推导出来,这里暂且不讲。

谈到有待和无待,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就是《逍遥游》中的大鹏到底是有待还是无待。很多人认为大鹏是有待的,因为它还需要风,但庄子在《逍遥游》中连续讲了三次鲲鹏的故事,却从没说过大鹏是待风而起的。我想歧义是由庄子的这一段话引起的,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但庄子在这里说的是积风,而不是待风,风怎么积?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浩然之气和庄子所说的万里长风是不是有点相似?只不过,孟子所说的气是正义之气,而庄子所说的风是自由之风。我倒是觉得庄子之所以要说上面那一段话,正是想告诉人们大鹏一飞冲天固然需要风,但这风却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像孟子说的那样,是靠自己养出来的。

关于有待和无待,孟子有一段话也值得参考,“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这和庄子说的有待无待是不是一回事?孟子和庄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两人在气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有时甚至会觉得他们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孟子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庄子,而庄子则是“退则独善其身”的孟子。古人讲孟子身上有英气,那么庄子身上则是有长风。

这样的长风是怎么养出来的。庄子接着就告诉我们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名、无功、无己,就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能“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这就是生命的无待和自由。

文章后面的几则寓言分别对应的则是何为无名、无功、无己。

尧让天下于许由讲的是圣人无名,“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名在圣人那里是不值一提的。

肩吾问于连叔的故事讲的是神人无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在神人眼里,天下事本不足为。

庄子和惠施的两段对话讲的则是至人无己。但庄子在对话中却没有涉及无己,而只是在大谈无用,因为无己讲起来太麻烦,中国的儒释道文化都在讲无己,但怎么讲却都不容易讲明白,庄子在后面的文章中也多次谈到无己,每次都足以把人谈到头晕。与其讲不明白,还不如讲无用来得直截了当,一个人如果有用了,就会成为某种东西或工具,这就是有己了,一旦什么用也没有了,也就什么都不是了,自然也就无己了。当然,庄子谈无用,也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内。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庄子认为,天下之所以纷纷攘攘争闹不休,就是被那些自以为自己有用的人给搞坏掉的,这就牵扯到庄子的世界观问题,是应该在庄子其他的文章中讨论的,在此就不多说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掉回头来,看庄子究竟认为万物是有待还是无待的问题了。既然无待只能通过无名无功无己才能达到,而名、功、已在圣人神人至人那里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是生命的累赘,那么在庄子眼里,万物必然是天性无待和自由的,只是这样的天性受到了后天的污染,必须经过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才能达至。

附带的问题就是,《逍遥游》中提到的那些燕雀们是有待还是无待的?郭象注《逍遥游》中说: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这其实应该是《齐物论》中讨论的问题。我始终认为,《逍遥游》着重讲的是庄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认识世界是《齐物论》中才讲到的问题,这二者的次序不能颠倒,也不能混为一谈。人只有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才会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万物的无待和逍遥,有待于人的无待和逍遥,套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只有首先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全世界。一个生命自由的人,才能看到一个生命自由的世界。

燕雀们的自由有待于人的自由,否则他们就只是一盘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到这里《逍遥游》就算讲完了,但前面主要是结合庄子文章的脉络来讲的,未免有些杂乱。如果最后要简明扼要地来概括一下《逍遥游》所表达的思想,我觉得只能是四个字——生命自由。庄子是借用鲲鹏的故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命自由的壮美画卷,而要实现这样的生命自由,则必须做到“无名无功无己”,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自己生命的万里长风,像鲲鹏一样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这一切,在庄子笔下虽然显得轻轻松松,但其实每一步都隐藏着惊涛骇浪。当然,庄子之所以讲得轻松,是因为他是一个穷光蛋,他认为要实现生命的自由,只要通过舍弃就可以实现,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舍弃甚至比付出还要难上一百倍。不过,在庄子看来,无论是舍弃还是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生命的自由,才是生命原本和该有的模样。

这一切,庄子做到了吗

他做到了。庄子的一生,其实正是一场挣脱了所有束缚和羁绊的逍遥游。

上一篇:世间再无姜同川

壹点号北冥那条鱼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