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版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
河上公版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帛书版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
明白雄强的道理,但选择安于雌柔,甘愿成为天下溪涧。做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从而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可作为天下的标准模式。作为天下的标准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偏差,从而回归到无穷无尽的真理状态。
知道荣耀的好处,却安守卑辱的地位,愿做天下的山谷。做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从而回归到质朴的状态。
质朴分散就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使用这些器物,就可以成为领导者。所以真正的大智慧是不会割裂事物的整体联系的。
1.2 解释原文 | 解释 |
常德不忒 | 忒tè,是过失的意思 |
无极 | 无极象征着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荣耀与黑暗、荣与辱等二元对立的境界,达到一种空灵、深邃、无限的精神层面。 |
复归于朴。 | “朴”代表着未经雕琢的、最本真的状态。 |
l 三个排比句
这一章的前三句我们可以看出是三个排比句,句式都是类似的,所以我们放在一起来学习,如上图,一句话有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知其X,守其Y,这里的X和Y是二元的,就像雄正好对雌,白对黑,荣对辱。当然,如果我们续一下,也可以加上“知其美,守其丑”,“知其高,守其低”也是可以的。
第二部分是比喻,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把知其X守其Y这种方法和行为做了一个比喻,三个比喻的主体分别是“溪”,“式”,“谷”,其中溪和谷我们理解都是类似的事物,而“式”在现在理解则不同,翻译过来就是“范式、标准”,为天下式就是可以作为天下的范式和标准。
在二十二章我们学习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天下式我们学习过。天下式,可以理解为天下人共同遵循的标准或范式。
这里我其实有点小疑问,在这三句排比中,感觉“式”应该是“溪”和“谷”类似的事物,莫非是“式”在古时候确实有类似意思,但是现在却丢失了这个意思,所以现代人把“式”理解为范式和标准的意思了。
第三部分是结果,常德“不离”、“不忒”、“乃足”,就是不会离开,不会有偏差,就会常德充足,这样就会回归于婴儿,归于无极,归于朴。婴儿、无极、朴都是对道的形容的表达,代表回归到道的意思。
l 道的用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朴散则为器,意思就是大道应用到世间,就对应为各种方法和工具,如果圣人使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就会成为领导。因为是大道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所形成的器,所以真正好的制度是不会割裂的。为什么不会割裂,是因为好的制度也是“道”应用的“器”,它和其他方面应用的器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道”的“碎片”应用,都是一体的,所以说不会割裂。
注:希望我的解读能够帮到您学习、理解道德经,如果您觉得不错,还请点个赞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