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有三个“为天下”,三个“复归”,论述创建天下的新思想,最终提出了“夫大制无割”的论点,层次分明,意义深远。文中的每一个关键字都是从《周易》复卦而来,依据帛书甲本中可以得此结论。然从乙本到通行本,通过对一些字的改动,变成了守雌贵柔、修身养性的思想。学者有必要通过不同版本对此加以甄别,还老子文章之本原,而勿以帛甲假后改之字。
文 | 杨吉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问:如何理解“雄”、“雌”的内含?
答:单纯从字义上,可以理解为雄强、雌柔。还有如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但这都不能代表老子的本义,因为本章的“言之君”另有所指。《道德经》的所有章节都是从《周易》卦中而来,是按《周易》卦的顺序所作的阐释,准确的字义必定是与卦象和卦爻辞相一致的。本章按顺序对应《复》卦,其卦象为:
阴阳是两个对应的主体,卦象五个阴爻在外,一个阳爻在内,按照卦象规则,五阴动而复归于内,故卦辞写“复”,为回归之义(《复》卦注释可参阅《周易说解》,杨吉德著)。“知其雄”,“雄”指初九阳爻,其本性为阳,为动。“守其雌”,雌属阴主静,亦指初九阳爻。阳爻明明为动,为什么要改变属性取静呢?是因为内阳要接纳在外回归或前来投奔的诸子,所以他动我就要在内守静。以此看,雄、雌都是以初九阳爻为主体,雄是阳的自然属性,雌是阳的社会属性。
问:“为天下溪”,有的译为:作为天下的溪涧。有的译为: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是否还有更合理的解释?
答:我认为,“为天下”不能译为“作为天下的”。“为”是获取、治理之义,是动词。坐天下者取治理之义,打天下者取获取之义。“为天下”应理解为获取天下,指将来能统一天下的人。溪同谿,《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溪特指归流于川的水溪。《复》卦的“复”是众阴爻回归于初九麾下,五阴爻是回归的主体;本章“知其雄,守其雌”是初九为主体,“溪”是以五阴为主体,是归入之水,此句指善于接纳各方面人才。“为天下溪”,想要获取天下就要接纳各种外来人才。需要辨别的是,如王弼注:“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把“谿”看作是纳水的主体,应该是解错了字义。
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复归婴儿。问:帛乙本写为“为天下雞,恒德不离。”看样子乙本抄写有点乱。王本为“恒德不離”。“離”是“雞”的本字吗?
答:按照抄写的常理讲,不会把“離”写成“雞”。我的观点,雞的本字应该是“奚”,疑问之义。《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奚”即表示疑问。恒,常;坚持。德,指“为天下溪”的思想。“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想要获取天下,就要接纳各种人才,应当坚持这一思想而不要过多的怀疑。为什么这样写呢?《复》卦卦辞:“復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疾,病,通常指不正确的思想。本句对应的卦辞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原义为:那些出去又回来的人没有什么不对,前来投靠我们的人也没有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当初走出去,现在又要求回来的人,不要去追究过去的行为,也不要怀疑他们来投奔自己的意图。“恒德不奚”紧扣这一思想,讲要坚持广纳天下英才而不要过多的怀疑。
问:“恒德不雞,复归婴儿。”“婴儿”怎么理解?
答:婴儿是自己生养的孩子,长大了不会有二心。在这里是一种比喻,对前来投奔的人不怀疑,以德感化,要使他们脱胎换骨,与过去划清界限,真心实意为新主人做事。
问:乙本为“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王本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对照之下,甲本之“日”是否为“白”字的误写?
答:“日”字写的看似没有道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复》卦,就会明白“日”字才为原字。卦辞:“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那些出去后要返回来的人正走在道上,七日才能来到。意思是他们正在徘徊之中,在观察形势和思考将来的结局,以做出最终抉择,我们可以耐心地等待。“知其日”,即知道他们归来之日。二是按照《彖辞》的理解:“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意思是现在阳爻受到压制,但卦象的趋势是阳升阴消,以“日”来形容,逐日强盛。“知其日”,即知道现在为受辱之日和将来的强盛之日。
“守其辱”,《复》卦五个阴爻在上,初九一阳在下,有被压制之象。但天道轮回,受的住今日之辱,才能迎来他日之盛。
“为天下谷”,谷,溪水通川之口,喻宏大的吞纳之量。要想获取天下就需要有宽阔的胸襟。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樸】。问:“恒德乃足”是否可以释为:永恒的德才能充足?
答:我认为以战国初期太史儋的笔法,多以实字为主,每字俱有所指,言简而义丰。如“为”应为动词,取治理、获取义。“谷”,名词动用,像谷口一样容纳百溪。“为天下谷”,要获取天下就要具有容纳百溪的胸襟。同理,“恒”不应解为永恒,而是永恒的做,即坚持做。“德”,非泛指品德,而是指具有“为天下谷”的胸襟。
关于“足”字,甲本缺失,据乙本补之,但这个字的原本不会是“足”,应该是近似于走出去的“往”字。《复》卦卦辞:“復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对应的是“复亨”。“为天下溪,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复归婴儿”对应的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谷”对应的是“反復其道,七日来復。”“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往)”对应的是“利有攸往”。如果你能耐得住寂寞,能接纳各路英才,能把投奔者感化的如同己出,能忍受住今日之辱,能具有获取天下的广阔胸怀,就可以走出去实现宏图大志了,即“利有攸往”(往)。由此看,按照乙本和世传本确定“足”字是缺乏写作依据的。
问:“恒德乃足(往)”与“复归于樸”的逻辑关联在哪里?
答:“樸”是初始思想。“恒德乃足(往)”是实施获取天下的行动,“复归于樸”是事业成功了仍然要保持初始思想不变。与此有关联的有两段爻辞:“六四中行独复。”“六五敦复,无悔。”“中行独复”是坚持自己的思想,不为他人所左右。“敦复”是回归纯朴的思想。一般创业者,打天下时可与共患难,而坐天下时却不能同富贵,原因在于环境改变人,初始思想难以保持始终。如越王勾践,战败时能忍受卧薪尝胆之辱,注重礼贤下士,称霸后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仅不兑现昔日承诺,还枉*功臣,即为典型的反面实例。
问:根据《庄子·天下篇》所引述的段落,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本章文字“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復归于无極”是由后人添加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答:如果仅仅依据《庄子》就断定这段文字为后加,未免有些武断。这段文字是不是原本所有,最大的依据应该是看《复》卦中有没有论述。《复》卦象辞:“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根据象辞,我们可以鉴别一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復归于无極”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乙本上一句写“知其白”,本句亦为“知其白”,两个句子一样。甲本上一句写“知其日”,本句只写了“知其”,脱漏了一个字。如果两个句子一样,本句也应该是“知其日”。说其为“日”的依据在哪里呢?上一个“日”是从卦辞“七日”引申来的,有其依据;这一个“日”是从象辞“至日”引申而来,表示冬至这一天,也有依据。所以这两个“日”在《复》卦中各有所指,都有依据,乙本写为“白”,显然进行了修改。
“守其黑”甲乙本俱写为“黑”,如果前句为“知其日”,这一句的“黑”字就没有道理了。愚以为,“黑”应该是某个字的偏旁,有可能是“纆”字的省写。纆徽,木工所用的绳墨,以“纆”简称。纆徽起取直的作用,也是弃与用的分界线,或者引申为善与恶的界线。冬至日是阴阳分割日,阴气终结,阳气始升,可以用“纆”代指,故“黑”的本字为“纆”还是有写作依据的。
式,《说文》:“法也。”法度、规矩。“为天下式”,治理天下,就要用许多规矩约束人们的行为。
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说周文王制定了法规,在冬至日关闭边界城门,以隔绝余阴侵阳。本句“知其日,守其纆,为天下式。”我们知道至日的意义,就要严守善与恶的界线。治理天下就需要设立一些规矩约束人们的具体行为,养成一个遵守制度的习惯。由此看,两者的意境基本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两个“为天下”是围绕卦辞谈的,指获取天下;这一个“为天下”是围绕象辞谈的,指文王如何治理天下,两者概念不同。
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问:甲本“恒德不貣”,乙本为“恒德不贷”,王本为“恒德不忒”。貣、贷、忒哪个字为准呢?
答:字不同者,自然应以甲本为准。貣dai,《说文》:“从人求物也。从贝弋声。”按照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貣应该为经商之义。“不貣”即“商旅不行”。“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意思是:治理天下重在树立遵守规矩的意识,为了长久培养这种意识,而实行至日不通商旅的制度。老子认为周文王建立至日闭关制度,其意义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它的警示作用。
问:“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无极”在文中如何解释?
答:“无极”是没有极限,或指社会处于没有律法约束的原始状态。为什么要写“复归于无极”呢?《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为王,“后不省方”,王在至日这天不再巡视地方。“至日”是个标志,王去巡视地方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实指王在一定时间内不再下达政令,民间也可不去执行王命,而是依据习俗自由行事,实际上是让民众在自治状态下生活。故“复归于无极”指的是“后不省方”。“闭关”是人不流通,“商旅不行”是财不流通,“后不省方”是政令不行,是在某个时段让社会回归于原始状态。脱离政令约束,使人抛开了虚假的伪装,方可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面,检验出政策和民心的不融合之处。由此说,“无极”是对象辞深度思想的总结。
问:甲本残损“则为器,圣”四字,据乙本补之。“楃散则为器”,乙本及世传本皆为“樸散则为器”。甲本之“楃”为“樸”的误写吗?
答:还是应该以甲本为是。楃wo,《康熙字典》引:“《说文》‘楃,木帐也。’《博雅》‘帱幕。’”“楃”是保护和约束自我的空间,喻原有的社会体制。“楃散”,原有的体制破坏了,社会进入了无序的“无极”状态,如孔子一再感叹礼崩乐坏,就是典型的楃散。器,原指器皿,形容有用之才。
当社会体制发生大的转变时,原有的完美体制就变成了社会前行的枷锁,只有先破才能后立,“楃散”即是破的过程。人们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环境、新事业,成为新时代的建树者,即为“楃散则为器”。
“官长”,部门负责人。圣人对新时代有贡献的人择贤而用,即为“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问:何谓“无割”?
答:割:割断,分割。“无割”,不割断。夫:语气词,凡夫字又与百姓有关。大制:政治制度。“夫”指百姓,“大制”指国家制度。“夫大制无割”,政治制度应当是上层与民众连接的纽带,而不是割裂上层与民众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体制发生转变时,国家意志和民众思想应同时前行,不可出现割裂状况,否则社会就会出现混乱。
王本将“夫”改为“故”,写为“故大制不割”,不光单单改变了一个语气词,还把民众的意愿改没了,使“割”失去了分割的主体,所以译者对本句形成多种见解,虽各有己见,却都无法明确这个句子与前面句子有何关联。
本章有三个“复归”,都是紧扣《复》卦的“复”字展开的,有三层含义:一、招揽天下英才需诚心以待,使他们如同己出,没有二心,为“复归婴儿”;二、能忍一时之辱,方有征服天下的胸怀,成功后贵在保持初始之心,此为“复归于樸”;三、治理天下重在立规矩、守界限,使百姓在没有王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安定、自律、和谐的生活,此为“复归于太极”。“夫大制无割”针对此三个“复归”:英才和君王无割;创业和成功无割;王命和百姓无割。“夫大制无割”是设计政治框架、保证社会平稳运行的大课题,学者有必要针对此课题展开深入广泛的探讨。
知道自己为阳性,雄健喜动,却坚守阴性的雌柔容纳胸怀,获取天下就需要有此胸怀接纳各种英才。
获取天下而需要各种英才,应当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即纳之而不疑之。
坚持这一思想而不疑之,才能使归附者像婴儿一样把这里看作自己的家。
知道将来的强盛之日,守住现在之困境,获取天下就需要有宽阔的胸怀。
获取天下需要宽阔的胸怀,坚持这种品德才能够驰骋于天下。
用宽阔的胸怀去驰骋天下,最终还要回归创业时真诚的思想。
知道至日的道理,严守阴阳界线,治理天下就需要用至日闭关的形式为天下立范式。
治理天下要立范式,坚持这种思想故至日商旅不行。
坚持商旅不行的思想,目的是让社会回归于自行运转状态。
解除羁绊社会发展的旧体制,涌现出新时代的建树者,圣人用新的标准选用为官员。
百姓和国家制度应当与时俱进,不能相合隔离,造成社会混乱。
附录王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