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中暗含的原理是一种嫉妒避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会形成一种压抑“成功者”的文化。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晋出版于1944年的名作《中国人的脸面观》,介绍了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这篇文章是讲,中国人的面子不靠吹,而是靠谦虚。由于文化差异,当时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一被夸奖就表示谦虚和拒绝,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所以胡先晋就特别强调,很多中国人的自谦是为了避免被人针对,因为“一个爱吹嘘的人,在失败时不会得到他所在群体的同情,相反,他会受到嘲笑”。也就是说,这些中国人的内敛、含蓄,与控制嫉妒的社会原理有关系。中国人是为了避免被人嫉妒,从而被人针对,而表现的谦虚。
举一个印度的例子,在一个印度村庄里,一名农业发展项目的专家建议农民在下一个收获季使用特制的种子或新型肥料,但这些建议很少被采纳。一位在印度乡村担任传教士多年的印度老人解释说:如果这个新方法果真如其所承诺的那样带来特别的丰收,那么这个人就会害怕“邪恶之眼”。
“邪恶之眼”是很多文化中都有的传统巫术,就是通过眼睛来向嫉妒的人“发射”巫术。中国虽然没有这种邪术传说,但是我们的词汇中也有“眼馋,眼红”这样与眼睛有关的。在印度乡村,如果有人让自己比邻居们更好看、子女更多、更有钱等等,当然也包括采用新技术获得丰收,就要承担邪恶之眼的风险。如此一来,成功奖励不多,失败毫无收获,就没有人愿意尝试创新了。
再举一个非洲的案例。在非洲的一个当地部落,成员在铜矿和城镇工作,逐渐采用了货币经济。其中不乏主动离开部落土地,寻找发财机会的个人,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当地其他人认为使用了“黑魔法”。这些当地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田地比别人的要长得好,一定是因为有人使用了巫术,破坏了别人的田地,让自己的田地变得肥沃,而不是因为耕作方法的进步。比如一个叫亚当的人,他在教会办的学校学会了木工活,自己赚了点小钱,在村里面盖了唯一一间砖房。于是人们就说他用黑魔法驯服了牛,去别人的家里偷运东西到自己家,所以才会变得有钱。
这样的社会确实能够很好的避免嫉妒,但是,也同时压抑了创新。在这些社会中,创新是必然匮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