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望湖楼的五首诗,苏轼在参观望湖楼时写的五首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7 19:11:4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本文苏轼的三首诗作:《望湖楼醉书》组诗捕捉西湖夏日风光,从暴雨忽晴的急剧变化,到醉后万物有情的生趣,再到品尝水乡食物、思考人生归宿,显得生动活泼,随性豁达。

《浣溪沙》则描绘冬末与友人出游的清冷与温暖,从细雨斜风到晴滩疏柳,再到品尝清茶野菜,最后点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主旨,于浅淡中见真味,体现了在简朴生活中寻求内心满足的境界。

《海棠》小诗则聚焦于夜深赏花的一个细腻瞬间,因怕花儿睡去而点燃蜡烛照亮“红妆”,极写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与呵护,充满温柔深情。

苏轼在望湖楼的五首诗,苏轼在参观望湖楼时写的五首诗(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这五首诗,写的是夏天在西湖边望湖楼喝酒时看到、想到的事。那是个六月天,他有点醉意,笔下就格外生动自然。

第一首像是用镜头拍了一场夏日雷阵雨。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把山全盖住,大雨点就噼里啪啦打下来,落在船里像跳动的珍珠。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阵大风把云吹跑了,雨停了,望湖楼下西湖的水面平静得像天空一样,清澈明亮。寥寥几笔,就把西湖夏日天气那种急剧变化写活了。这种对自然的敏锐观察,是苏轼诗歌的一大特点。

第二首写湖上的生趣和醉后的感觉。放生的鱼鳖不怕人,追着船游,没人管的荷花到处自由自在地开着。他躺在船上,水波荡漾,枕着水波看山,感觉山也跟着在点头晃动(俯仰 fǔ yǎng)。

船随风走,月亮也好像在身边徘徊(裴回 péi huí)不愿离开。这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也带着醉后的那种物我两忘、随缘而适的惬意。这种感觉,有点像《庄子》里讲的逍遥游。

第三首忽然写到了吃。湖里的乌菱、白芡(qiàn)很便宜,随便买。新鲜的菰(gū)草叶子包着绿色的食物,也许是粽子一类的。看到这些水乡特产,他忽然想起当年在京城汴京的会灵观里,也曾尝过新鲜的东西。

那时他是朝廷官员,现在却“滞留江海”,成了杭州通判。虽然境遇不同,但美食当前,他还是开心地说“得加餐”,享受当下。这份随遇而安,能在寻常食物里找到乐趣,是苏轼了不起的地方。

第四首写湖上见闻。坐着木兰木做的船桨(桡 ráo)的小船游玩的女子,在斜风细雨中,她们翠绿的头饰(翘 qiáo)都被打湿了。湖边小岛上长满了杜若这种香草。

这种草,《楚辞》里屈原经常提到,象征着高洁的品行。苏轼看到杜若,自然联想到《楚辞》和屈原,或许也想到自己。但他又轻轻感叹一句,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吴儿),恐怕不懂这《楚辞》里的典故吧。这里既有文人的雅兴,也流露出一丝身处异乡、文化隔阂的淡淡忧思。

最后一首直接抒发感慨。他说自己没能完全归隐(小隐),就在这半官半隐(中隐)的状态里待着吧。能得到长久的清闲(长闲),总比短暂的休息(暂闲)要好。我本来就四海为家,又能去哪里呢?就算回到四川老家,也没有杭州这样好的湖光山色啊。

这话说得坦荡真诚。经历了那么多波折,苏轼已经学会了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心安之处,欣赏当地的美好。这既是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也是他人生哲学的体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五首诗,有景有情,有生活细节,也有人生感悟,写得轻松随意,却又韵味十足。读起来,就像跟着苏轼在西湖边走了一趟,感受了他的快乐、他的思绪引人回味。

苏轼在望湖楼的五首诗,苏轼在参观望湖楼时写的五首诗(2)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是苏轼和他朋友刘倩(qiàn)叔在元丰七年冬天去泗(sì)州南山游玩时写的。那是一个冬末的早晨,天气还带着寒意。

词的开头就描绘了当时的情景。“细雨斜风作晓寒”,小雨淅淅沥沥,风儿斜斜吹来,构成了早晨的寒意。这寒冷并不凛冽,是江南冬天常见的那种湿冷。

但紧接着,画面就变得柔和起来。“淡烟疏柳媚晴滩”,薄薄的烟雾笼罩着稀疏的柳树,冬末的柳树或许还未发芽,枝条却已显出柔韧。阳光偶尔透过云层,照在水边的沙滩上,让景色显得有些妩媚。一个“媚”字,写出了雨后初晴,景物带着湿润光泽的美感。这一句与上一句的“晓寒”形成对比,冷中有暖,淡中有味。

词人接着放眼望去,“入淮清洛渐漫漫”。清澈的洛河水汇入淮河,水面逐渐变得开阔辽远。这不仅是写景,也可能带有一些旅途中的感受,或是对时光流逝、人生行旅的感慨。

下半阕写的是他们在南山游玩的具体活动和感受。“雪沫乳花浮午盏”,这是中午休息时喝茶的情景。宋代流行点茶法,茶汤上会形成一层细腻洁白的泡沫,称为“乳花”或“雪沫”。苏轼很懂生活情趣,一杯热茶,驱散了早晨的寒意,带来了温暖和惬意。

光喝茶还不够,还有美食。“蓼(liǎo)茸(róng)蒿(hāo)笋试春盘”,他们品尝了用蓼菜、蒿菜嫩芽以及春笋等时鲜野菜做成的“春盘”。蓼菜微辣,蒿草清香,春笋鲜嫩。这盘菜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虽然简单,却饱含着自然的馈赠和时令的美味。“试”字用得很好,有初次品尝的欣喜和新鲜感。

经历了清冷的早晨,欣赏了淡雅的风景,品尝了清香的茶饭,苏轼油然生出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人世间真正有滋有味的生活,其实是这种清淡、纯粹的欢乐。它不是浓墨重彩的,不是声色犬马的,而是来自自然、来自日常、来自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经历过繁华,也饱尝了贬谪流放的艰辛。写这首词时,他刚结束黄州之贬,正在前往汝州的途中,心情是复杂的。但他总能在看似浅淡甚至困顿的生活中,发现并享受这种“清欢”。

无论是黄州时开垦东坡,酿酒作诗,还是这次与友人刘倩(qiàn)叔在冬末寻访山水,品尝野菜,他都能安于当下,体会生活本真的乐趣。

这种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他旷达的人生境界,也呼应了文人自古以来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比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乐,但苏轼的“清欢”更带着一种在现实中积极寻找、随遇而安的韧性。

这首词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一杯清茶,一盘野菜,一次寻常的出游,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那份清淡而悠长的欢愉。

苏轼在望湖楼的五首诗,苏轼在参观望湖楼时写的五首诗(3)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海棠》小诗,写得很有味道。它不是那种描摹花朵形态多么艳丽的诗,而是捕捉了一个很特别的瞬间,一种很细腻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夜晚赏花的景象。“东风袅袅(niǎo niǎo)泛崇光”,春天的晚风轻轻吹拂。这个“袅袅”用得好,写出了风的温柔,一点也不猛烈。风里带着春天的气息。“泛崇光”,这光可能是月光,也可能是灯光,被夜晚的薄雾或是水汽映照着,显得朦胧而明亮。

诗人不说月光如水,也不说灯火辉煌,只用一个“崇光”,感觉这光芒不是直射的,而是弥漫开来,有些庄重,又有些柔和。

“香雾空蒙月转廊”,夜晚空气里飘着花香,混着水汽,形成一层若有若无的“香雾”。“空蒙”两个字,把这种轻烟薄雾、朦胧迷离的景象写活了。月亮悄悄移动,影子也随着转过了回廊。这两句合起来,画面感很强。时间是夜晚,地点在庭院回廊,有微风,有花香,有朦胧的光影,非常安静,非常美好。

接下来的两句,是全诗的核心。“只恐夜深花睡去”,诗人看着这美丽的海棠花,心里忽然生出一种担忧。他担心夜深了,花儿会像人一样“睡去”。这当然是诗人的想象。花不会真的睡觉,但它们可能会在深夜里收拢花瓣,或者失去白天的精神。

诗人把花当作人来看待,觉得它们也会疲倦,会入睡。这种想法,透着一种天真,更透着一种对花的极度喜爱和怜惜。因为太喜欢了,所以舍不得它失去一点点的美丽,哪怕是自然的规律。李白写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旷达。苏轼这里不说旷达,他说的是一种近乎痴情的呵护。

“故烧高烛照红妆”。因为怕花儿睡去,诗人做了一件有点特别的事。他点燃了高高的蜡烛,要用烛光照亮那像美人红妆一样的海棠花。夜晚赏花,月光本是最好的伴侣。但月光有时会被云遮住,而且月光清冷,也许诗人觉得不够明亮,不够温暖。

蜡烛的光是温暖的、明亮的。用烛光照花,就像不愿美人独自在黑暗中睡去,要陪伴着她,欣赏她的容颜。“红妆”二字,也是把花比作人,而且是美丽的女子。这个举动,看似有些“傻气”,甚至有点“奢侈”,却把诗人爱花、惜花的心情推到了顶点。这不仅仅是赏花了,这是一种深情,一种交流。

宋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也写过海棠,“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fū)眩(xuàn)朝日”,那是惊叹于海棠的色彩和形态。苏轼这首诗,重点不在花的形态本身,而在赏花人的心境和行为。他不是在客观描绘,而是在主观投入。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他总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这首诗就像他性格的一个侧面:热爱生活,珍惜美好,哪怕是很细微的美好,也要尽力去呵护。这首诗语言简单,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但它所传达的那份对美的珍视,那份近乎天真的痴情,却能轻易打动人心。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