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是汉代酷吏的代表
可见两人都认为他们的手段虽然残酷,但为人上还多是正直不阿的。而在酷吏之中,郅都诛*豪强,震慑一方。宁成以严刑峻法治理贵族,宗室豪杰人皆惴恐。由此可见,酷吏集团中也是不乏能臣干吏。不过,极致的权力往往容易带来嚣张跋扈和恣意妄为。比如武帝时期的酷吏权力熏天,周阳由就是当中的代表,据史*载看来,他的嚣张跋扈已经是无以复加。《汉书》云:
“(周阳由)最为暴酷骄恣。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所居郡,必夷其豪。为守,视都尉如令;为都尉,陵太守,夺之治。”
酷吏多滥用刑罚,手段残酷
这样的人完全无视国家法律和行政规范,肆意妄为,最后被处以弃市的刑罚诛*。而后来的王温舒更是变本加厉,他年轻时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了抢夺路人财物,他常常在夜晚以锤子*人后掩埋。他后来因善于处理案件提升为御史。在他督捕盗贼的过程中,*死了很多人,逐渐升迁为广平都尉,后又升任河内太守。最后因为贪婪成性,以权谋私疯狂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而被诛灭五族。相较于执法严苛,但是清廉如水的张汤而言,王温舒真的让人不齿。《酷吏列传》中大多都是武帝时期活跃的酷吏。到了后来的时期,酷吏依然不绝于史册。田延年、严延年、尹赏等人都是在宣元时期的酷吏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酷吏集团中并没有人出任过丞相,职位最高的就是张汤担任过的御史大夫一职,位列三公。这也许就是因为酷吏集团*人过多,威望有余,民心不足,官声民意难以胜任丞相、大司马等重要官职。
西汉为何以循吏、酷吏共同治理天下
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阴阳之道,一向一悖。”政治也是如此,社会当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聚合体。既有民风淳厚的良民,也有蛮横霸道的刁民。在武帝时期地方上更是一度被豪强大族所控制。这些大族鱼肉乡里,并且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和朝中势力,很难以温和的手段治理。所以,国家内部需要酷吏的存在。但是,酷吏的品德很难得到保证,一旦赋以重权便很难加以钳制,极其容易膨胀甚至专权。因而,国家还要大力表彰循吏,特别是褒奖其品格和德行以为百官的表率。简单来说,酷吏是非常时期的应急手段,是针对国家重大问题的一剂猛药。国家平稳后这些人很快就会被投闲置散,以备他时。循吏是国家立下的表率,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不过中央还需大力宣传推广,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循吏来治理天下。
循吏黄霸像
事实上,西汉时期的循吏与酷吏是一种良性循环、合理搭配,你升我降的运作模式。武帝时期,酷吏当道主要就是为了削减汉初就已经盘根错节的贵族势力。在这一阶段,史书中的循吏一般还在历练当中,既没有卷入到酷吏兴起的牢狱之中,也能够更有效地深耕地方、增加阅历。而到了霍光秉政、昭宣中兴时期,酷吏便开始逐渐被压制。很多酷吏都是在昭宣时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田延年自刎,严延年弃市都发生在这一时段。在他们之后,黄霸等循吏占据了朝廷的主要位置,将昭宣中兴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可以说,昭宣中兴的成就既包含了循吏的劝克桑农,仁义道德。也包含了酷吏的惩奸除恶,*伐决断。他们共同撑起了一个盛世,应该得到后世公正的评价。
霍光秉政,昭宣中兴
汉朝的兴亡前后共计将近四百余年,对于后世的启示与影响也比较多。不过由于长期的分裂和战乱,国家内部的制度建设出现了停滞。到了唐代中期,这样的治理模式又再一次地被广泛应用。这就是武周时期,武则天需要酷吏集团为自己排除异己,同时也需要能够良好治理天下的股肱重臣。所以,来俊臣、索元礼、周兴等酷吏和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等良臣同时并立于朝堂。阴阳两道再次融合,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前进与发展。不同的是,武周时期的酷吏一般没有地方行政经验,并非能臣干吏,只是专门负责罗织罪名,大兴牢狱为皇帝扫清障碍的佞臣。所以,在这一时期循吏集团和酷吏集团之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反抗,缺少了汉朝时期的配合与协调。不过,武周时期依然能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发展较好的一个时代,足见这种模式还有其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