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周知,张小渔是个唐粉。
作为一个现代人,喜欢哪个朝代,除了看文治武功、内政外交等,其实最关心的是,这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过得好不好。
除了战乱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多取决于什么呢?无疑是这个朝代的财税制度。
所以我们本文就来看看,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个农民,一年要交多少税?
租庸调制:富人可以很富,但穷人不能太穷
中学历史课上,我们学过,唐朝的田赋制度,叫“租庸调”。
何为租?
假设你性别男,出生在初唐,那么,当你18岁成年时,国家会分给你100亩田地。
这100亩田地中,有20亩叫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相当于你家的私产了;另外80亩,叫口分田,六十岁后,要还给国家,相当于租给你种,但你要交税。
交多少税呢? 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约是200斤谷子。
这个税负,可以说是非常轻了。收入缴纳比例,是四十税一,也就是说,收成40斤,交1斤税。汉代是三十税一,相比已经减轻不少。
这种国家配给农民的田地,就叫“租”。
各位可以在心里默算下,如果你有100亩地是什么概念?嗯,妥妥的小地主。
虽然80亩要还给国家,但20亩永业田,三代下来,你家也有60亩私产了。
但注意,你家的永业田,是不能随意买卖的。除非是遇到特殊情况:民户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听卖永业田。
这看似不自由,其实是个好事。不能私卖土地,一来可以防止土地兼并,二来,可以防止那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败光家产。
为何在初唐时期,有这么多田地分给人民呢?
这其实是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北魏时期,北方战乱连连,人民流离失所,导致田地大量荒芜,国家税赋也随之减少,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北魏政府控制的田地,分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唐朝开国时,情况类似。
经过隋末战乱,到李唐统一全国时,民生凋敝,人口不足300万户,比隋朝巅峰时期的900万户,减少了三分之二。
人口急剧减少,田地大量荒芜,所以唐朝延续了“均田制”,将土地分给人民,轻徭薄赋,使得生产快速恢复,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
何为庸?
庸,就是徭役,是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劳役。
一个国家,总会有很多公共工程,大到修长城这种国防设施,小到修路修渠,当然,还有皇家宫殿、官衙等。
那时候没有专职的工人,就得靠人民服役。这在历朝历代都一样。
那么,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个农民,你一年要服役多少天呢?不多,二十天,如果碰到闰月的年份,则加两天。相比汉朝的三十天,大大减轻了你的负担。
如果国家这一年工程比较少,不需要你服役呢?那你需要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交足二十天即可。这在历史上有个名词,叫“输庸代役”。
相反,如果今年政府工程很多,二十天义务劳役外,还需要你多服役呢?放心,不会让你吃亏,加役二十五天,那你们家的“调”(布匹)就不用交了;加役三十天,那你家的地租和布匹都免了。
政府规定,每年的额外劳役,不得超过三十天。
何为调?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描述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常用一句话形容:男耕女织,桑麻满圃。
家里的男人下地耕种,女人则在家养蚕织布。
男人种田交地租,那么,咱们女同胞是不是也要为国家做点贡献呢?
要的,那就是把布绢贡献点给国家。
每个家庭,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就叫“调”。
汉唐赋税制度比较
介绍了租庸调,我们简单将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比较一下。
在汉代文景之治时,也是轻徭薄赋的典型,汉文帝甚至创造了个历史:前167年,他曾颁布“除田之租税”的诏令,免除全国地租。
但汉朝田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如此一来,到后期时,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勋贵豪绅庄园万亩,贫民却为立锥之地,只能租地主的地耕种。地主收佃农的租,高达十分之五,但却只用向国家缴纳三十分之一。
如此一来,富了地主,苦了贫农。
除了田地外,盐铁等生意,由民间商人自营。
但到了汉武帝,国家频繁对外征战,军费激增,国库入不敷出。怎么办?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商人捐钱。
到了自己包里的钱,再拿出来比较难,商人捐钱不积极。
这下汉武帝不干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林河海都是朕的,我允许你们煮海为盐,开山炼铁,现在国家有需要,你却不想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