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古诗词共18首,按照课本顺序,包含《语文园地》后面的“日积月累”部分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记忆更准确。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须臾:片刻,一会儿。
诗意: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楼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柴:同“寨”,树枝编成的篱栅。
但:只,仅。
返景:指反照的阳光。景,同“影”。
诗意:空旷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是偶尔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几缕余晖照进深林,又照在地上的青苔上。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意: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在阳光照射下,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像珍珠,月亮如弯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缘:因为。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形状都各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真实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就身处在庐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