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年,时值新政策落地期间,各地不良风气盛行,导致国家经济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虽然远在北京,却也听到了一些风声。
为了亲自看看各地究竟是什么情况,*再一次来到了泰安。
1958年8月9日凌晨3点,*乘坐的火车到达泰安站,这一次和上一次一样,依旧是泰安当地的领导上车向*汇报问题。
*在翻看了泰安当地前两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之后,随即问道:“今年秋收粮食产量能够增产一到两倍吗?”
随行的地委副*李元明肯定地说:“完全有可能实现。”
*虽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是却也未曾露出满意的表情,他只是自言自语地说:“希望如此吧,这样来年人民的粮食也能富余一点了……”
从*的语气中,我们不难推断,此时的*应当已经对时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有所察觉了,只是他心中,依然希望情况往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随后的谈话中,*对李元明等人下达了新的指示,这一次,他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压缩空气”和“留有余地”等,意思不外乎是希望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汇报,不要为了面子工程而虚报数据,毕竟,这对当时的国家发展来说是全无好处的。
谈完了*最担心得粮食产量问题,他还特别关心了发展泰山旅游业的一些问题,众所周知,泰山山势奇险,有一些山路只有当地人才能走过,因此*还问了泰山山顶有没有车路,游人登山怎么走的问题。
由此可见,*对泰山还是别有一番情谊的。
不过随后李元明等人盛情邀请*一起登泰山,但是*只是沉默了一会儿,还是拒绝了。
这是建国后*第三次来泰安,即使面对盛情邀约,他却还是没有登上泰山。
1959年,这是*最后一次来到泰安。
此时,新政策进行到一定阶段,*既兴奋又忧虑。
兴奋的是他再一次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力量,看着各地粮食产量提交上来的数据,他格外激动,然而,伴随着这份激动,他的内心也充满了隐忧。
尽管居于庙堂,主席也依然听到了来自基层的太多声音,他真正意识到,或许彼时的中国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因此,他又一次来到了泰安,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叫来泰安当地的领导,只是在两位工作人员的陪伴下,低调地来到了泰安。
同样的火车站,同样矗立在远处的泰山,而这一次,尽管时间充裕,*却依然没有登泰山,而只是在泰山山下的小路走了走。
他什么也没说,所以也无人知道当时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