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行为
◆ 不爱分享、
◆ 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拒绝服从
案例
“这些都是我的,我先拿到的!”张老师转过身看到4岁的晨晨赈灾极力保护自己的正在玩的积木。小森十分困惑的站在旁边说:“我也想玩。”晨晨回答说:“你不能玩,我需要所有的积木。
此时,张老师上前和晨晨交谈,希望他要学会玩具是要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玩的。然而晨晨非但没有听老师的话,反而转身去碰掉了小森的积木。大喊:“它们都是我的,我讨厌你们。”
张老师对晨晨的这样的行为一直很担心,也和家长沟通交涉过,但都没什么效果。
◆ 爱哭
◆ 发脾气
◆ 动不动就撅嘴生气
案例
“帅帅,请站起来,现在请你站起来”听到老师的话,3岁的帅帅仍然在地板上,踢着腿、甩着胳膊、哭闹着、不肯站起来。老师试图把帅帅从地板上拖起来,直到胫骨被踢了一下之后才成功。
不过,虽然被抱着,但是帅帅却挺着身体,一边哭一边挥舞着胳膊和腿,想挣脱老师的束缚。老师没有办法只能放开帅帅。帅帅站了起来,跑到一边,躺在地上,继续发脾气。
孩子无法控制周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水平期望过高或过低,所提供的材料和活动就有可能与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不符,其结果可能导致儿童因为完不成活动,不能有效使用材料而产生挫败感,或者因为活动或者材料太简单而觉得很无趣。
教育方式传达给孩子的不一致
成人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告诉儿童某些行为是不好的,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却说这样的行为很好。
教师常常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给孩子传达不一样的信息,孩子会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别人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