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本细读”的几种诠释:南帆认为要沉入词语;谭学纯认为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吕叔湘认为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夏丏认为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王尚文认为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施特劳斯认为要在字里行间阅读。
如何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文章的写作背景,其次解读作者,再次是解读语言,解读文意。
第三个词汇“一以贯之,螺旋上升”
小学语文学科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和口语交际”这五大板块教学内容目标的设定都是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写字目标要求:要求提笔就是练字时,一年级侧重笔画、笔顺,偏旁、部首,二年级着重指导汉字的基本结构,三年级着重指导单字的书写,四年级着重指导句子、段落的书写以及如何提高书写速度,五、六年级着重指导古诗、短文等篇章作品的书写。
复述的目标要求:教材低、中、高复述能力的梯度明显。 教师要能够站在二年级,想着三年级,念在四年级,螺旋上升。二年级: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低年级怎样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呢?1.关键词语要抓住。2.主要内容要说清。3.展开想象要合理。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是简要复述,根据提示简要复述。 五六创造性复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情节具体。
从这个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可以看到从低学段到高学段,设定的目标是螺旋上升的。在我们的教学中都要一以贯之的。
“一以贯之,螺旋上升”这一原则,怎样运用到综合学习中去呢?举例来说吧,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如果每到中秋节我们就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办一张手抄报,一到六年级均是如此。这样是不是有点不恰当。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让她们办一张手抄报,是相当有难度的。(肖篪四年级的时候,一张关于读书节的手抄报花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传统节日,每一个中秋节都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目标螺旋上升。一年级让学生吃月饼,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二年级让学生用彩泥做月饼。三年级可以让学生走进民间的作坊亲自参与制作月饼。四年级的中秋节,让学生讲述月亮圆缺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中秋猜灯谜的活动。五年级的中秋节可在班内举行一个关于中秋的诗词大会。诵读大量的关于中秋的诗词,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诵读,可以歌唱,可以编程舞蹈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古风古韵。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对皎洁的满月,在公园的开阔地举行中秋诗会,中秋歌会,中秋音乐会,综合呈现学生小学六年走过的中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