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一切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论路线,其共同前提是唯物主义反映论,承认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可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图景。
(二)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唯心主义否定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把世界本质看做感觉或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思想、知识主观自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创造主,人的意识可认识客观精神及自然界。
(三)不可知论
• 不可知论回避世界本质问题,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认人类能够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其作用是调和科学与宗教对立。
• 旧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对不可知论的批判不深刻、不彻底。黑格尔对不可知论尤其是康德的不可知论进行批判,但他是在唯心主义前提下论证。
• 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驳倒不可知论,实践可创造认识工具、让人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规律,证明世界可知性并非指已知道一切,而是世界上无原则上不能认识的东西,认识是发展过程。
• 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有探讨但未全面论证实践作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脱离实践的消极被动反映论,有根本缺陷,不能正确揭示认识本质。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旧唯物主义缺陷,创立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 要点包括:把物质第一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作为认识论前提;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解释物质与精神等在认识过程中的关系;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阐明认识过程。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特征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实现的统一,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思维再现,既有反映客体内容的特征,又有主体本质力量的创造特征。
(二)反映论原则
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人的认识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在主观观念中包含客观内容,坚持反映论原则才能理解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的认识不是简单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能透过现象反映本质,在观念中加工改造对象,创造对象的理想形态,反映和创造在认识活动中不可分割。
(四)选择和建构的作用
现代科学发展重视认识活动中的选择和建构作用,但选择和建构不是认识本质,是认识主体能动性的一个方面,以接收、反映为前提和基础。
三、信息、反映、建构
(一)信息的定义和特点
信息可理解为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性,通过物质客体相互联系作用表现,与物质和能密切相关,不是具体物质实体或能量,离不开物质客体和一定能量。
(二)认识与信息的关系
•认识是主体从客体获取信息并加工改造的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以信息为媒介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主体是信宿,客体是信源,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是能动性表现和相符性反映的必要条件。
(三)信息加工过程
人通过实践主动获取信息,以大脑信息性结构加工,受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影响,有选择地接收信息并重新建构,是反映事物本质规律、创造知识的能动过程。
(四)反馈调控
主体通过实践检验观念建构物,在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信息系统的反馈调控中,认识结果得到检验和发展,信息背景知识更新,信息性结构转化建构,使主体更好地完成对客体的观念把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