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
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
(“沆”气与“瀣”气味相投本义)
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借指崔沆、崔瀣勾结在一起)
这个成语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乾符二年,考官崔沆主持朝廷科举考试,取中一个名叫崔瀣的考生,一经录取即放任为官。因此,有人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关系?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故嘲笑说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后比喻意趣投合的人勾结在一起。
示例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2
何谓“沆”?
【沆】
(hàng)
形声会意合体字,氵亢为沆,从水从亢,亢声。
沆-小篆
其中“氵”,表示水或水气态;
其中“亢”,象人的颈脉形。
象人颈部喉咙;即咽喉,俗作吭。引申为高,举,当。
有“①(gāng)人颈的前部,喉咙”义,也有“②高”义。
表示高亢,亢进,亢奋。
二者合一,
其一,【氵→亢】,氵流亢进—
“氵”流高“亢”奋进为“沆”,
表示水流亢进而“漭沆,沆漭”。
其二,【氵→亢】,亢进之氵—
“亢”进之“水”流广阔为“沆”,
表示水泽广阔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