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
严复(1853年12月10日~1921年10月27日)是清末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是第一个开眼看世界者,翻译《天演论》等大量西文书籍,打开了国人的眼界。
他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也致力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译与编审。
他始终心忧民族命运,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而努力。
他被康有为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康有为语),且“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语)
民国时期,我们出了很多的国学大师,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火种这个意义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只有一个严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育救国”,编写教科书严复13岁时家道中落,可他凭借出众的头脑,以第一名成绩被公派到英国学习。但在英国留学时,严复的专业成绩并不突出,他反而广泛吸收了大量西方先进思想。归国后,他又参加了四次科举,却数次名落孙山。
因此,他后来将教育国民放在政治变革的首位,说:“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他在复旦公学出任校长期间,每每亲自批阅学生的翻译作品,并聘请美国武官来学校教体操,一时传为佳话。有个趣事说,严复碰到在作文中宣扬平等博爱思想的考生,当场掏腰包给10块银元,事后还说,可惜女儿年纪小,不然真可以嫁给这个考生。不论事情真假,他爱学生之才的心情是真的了。
清政府想要编纂一本教科书作为中小学指定读物,便聘请了严复为译书局总办。严复对教科书编写主旨、内容、审查……各种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学部在教科书审查过程中应该起到“举其纲”“定其简”的作用,但不主张编写统一教科书。
严复还提出,在遵循教育宗旨的前提下,对教科书的审定和选用应该持宽松态度:“立格不必过严,取类亦毋甚隘,但使无大纰缪,而勿与教育宗旨乖戾,有害学童道德脑力者,皆许销售,听凭用者自择,且为之力护版权”。
在他提出“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后,他始终将希望寄于教育,由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