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读书感悟50字左右,琐记阅读感悟50字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5 22:03:22

琐记读书感悟50字左右,琐记阅读感悟50字简短(1)

1934年8月,山西汾州小相村灵岩寺废墟中,林徽因与铁佛无言的凝视。

光与影,在无言的凝视中,交接着昼与夜的界限,夕阳的余晖像散发着金光的赤朱颜料,铺就了大地的底色,而即将到来的夜,则挥舞着它墨笔,层层涂上或淡或浓的阴影。原本满目荒凉的瓦砾土丘,就因这黄昏时分的光影交接,而生出一种宛如异幻的奇境。

“斜阳一瞥,奇趣动人,行人倦旅,至此顿生妙悟,进入新境”,在涉过了雨后的泥泞崎岖的小路,终于抵达了考察的地点——山西汾阳县(今汾阳市)小相村灵岩寺时,林徽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一派荒凉凋敝的景象。

尽管早先远望古塔的琉璃在夕阳下辉映闪烁,但走到近前,才发现这里原本规模宏大的寺院,只剩这座古塔守候着断壁残垣。但中间天王殿的遗址,依然“隆起如冢,气象皇堂”。待他们来到正殿的遗址,更看到三尊巨大的铁佛,“趺坐慈静”,东首的那尊,虽然因为脖颈塌折而垂下了头颅,但那低头俯瞰之姿,却现出悯恻垂注之情。

“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两址反不殿而殿,严肃丽都,不藉梁栋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林徽因并非虔诚信徒,但就在一行疲惫的考察者坐在阴凉处,看着铁佛身上的光影变幻,听着林徽因为大家解读碑文上关于佛寺建造的记载时,忽然,她停下话音,起身走向了那尊垂颈低头的铁佛。众人看着她走到佛前,抬头凝视——这尊铸造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古老造像,在过去的四个世纪中不知受过几许虔敬的香火与叩拜,不知沉默地凝视过多少或虔敬、或贪婪、或畏惧、或悲欣的表情,但这是祂漫长余生中唯一一次,有人与祂四目相对,不是祈求,不是祝祷,而是像探寻答案那样凝视着祂。

琐记读书感悟50字左右,琐记阅读感悟50字简短(2)

图为新京报·书评周刊3月28日专题《林徽因逝世七十周年 水雲身》。本文内容为专题补充文章。

佛前凝视,窗子内外

梁思成的相机捕捉下了这仿佛释家顿悟般的一刻,1934年8月那个盛夏,林徽因与梁思成等人在山西晋汾古建考察之旅中所拍摄的这张与铁佛对望的照片,或许是林徽因存世影像中最意味深长的一帧。凝视的目光仿佛轻轻掀起了时空的帷幕,无言的缄默又像是在倾诉历史的秘密,多年后,一同前去的费慰梅依然记得,当林徽因返回时,她却笑而不语——“她不能告诉我们大佛究竟向她透露了什么!”

琐记读书感悟50字左右,琐记阅读感悟50字简短(3)

小相村灵岩寺正殿遗址上的三尊铁佛。

铁佛无言,但人留下的只言片语,却比所谓的佛理禅机更具有某种隐喻的意味——那些被林徽因有意或无意记录下的细节,更能折射出他们身逢的那个时代的光与影。诚然,在她撰写的考察感悟随笔《山西通信》中,眼中所见的景物“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头顶的天空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劳碌的考察活动结束后躺在床上,“绮丽鲜明的印象仍然挂在眼睛前边,引导着种种适意的梦,同时晚饭上所吃的菜蔬果子,便给养充实着,我们明天的精力,直到一大颗太阳,红红的照在我们的脸上”——无不充满了欢快愉悦的气氛,但那“透明的蓝”的天空与“红红的照在我们的脸上”的一大颗太阳,对当地的乡民来说,却并非值得欢欣,反而使人忧心忡忡——这一切迹象都表明,旱灾又将再度降临这片灾祸频仍的土地。

1934年的盛夏,正是山西连续三年旱灾的开端,民国《浮山县志》记载道这一年“夏七月,大热,人有热死者,其酷热为数十年所未有”。此时的山西,尚未从14年前的那场巨大的旱灾中恢复过来,1920年蔓延陕豫冀鲁晋五省的特大旱灾中,灾民多达两千万人,死亡五十万人。而年岁更老的人,则会想起半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丁戊奇荒”。根据一方碑志中的记载,就在林徽因与梁思成考察古建所走过的汾州大地上,“县城内万家,饿死者十分中有二分,服毒死之人甚多,有活人吃死人肉者”,他们途经的村庄,脚下的土垄中,同样埋藏着当年饿殍的骸骨,“汾阳县城东面七村内四千八十家,饿死两千两百人;城西面三村内一千二百家,饿死者十分中有三分……死人甚多,有卖人肉者,此外混行无能人食干泥干石头树皮等”。

琐记读书感悟50字左右,琐记阅读感悟50字简短(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