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广州第一六O期 ·
雷州半岛自古为“天南重地”,这片中国大陆南端的热带滨海之地,三面环海,雷声激荡、火山遗痕与辽阔海洋交织出壮丽画卷,中原文化与南越、俚僚文化碰撞的包容开放,孕育出独特而厚重的雷州文化体系。
雷州文化中,惊心动魄的民俗技艺是其精神象征。“上刀梯”与“过火海”两大绝技尤为瞩目,旁观者者无不紧张不已。千年传承中,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挑战。
从火山爆发到海浪低吟,从刀梯的锋芒到火海的热烈,这片土地以刚烈与包容,不断书写着海洋文化的传奇篇章。
鸟瞰雷州沃野千里
水火交融山海激荡
当我们从高空俯瞰,雷州半岛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东临南海,西揽北部湾,南向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其地形以广袤的平原与低矮起伏的丘陵为主,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这片面积达1.32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更因火山与海洋的碰撞,塑造了独特的自然禀赋。
高空俯瞰特呈岛
雷州半岛曾历经多期火山喷发 海洋水汽交汇形成“雷暴走廊”
雷州半岛相传因雷电频繁而得名。究竟频繁到何种地步?雷州半岛年均雷暴日多达百天左右,与世界著名雷区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不相上下。《唐国史补》曾生动记载:“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夏天雷公发威,一分钟劈二十响都不稀奇!”湛江麻章世乔村村民许何昌说,在雷州半岛,一入夏季,雷暴频繁到竟能以分钟计数。“轰、轰、轰”,有时一整夜雷声轰鸣不断,电灯更是噼里啪啦作响。从小听着雷声长大的人们,早就养成了一打雷就赶紧拔掉电线、关闭电灯的习惯。
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为何动不动就打雷?这背后,是火山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共同造就的结果。雷州半岛曾历经多期火山喷发。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原本连在一起,同属“雷琼火山群”,曾是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最活跃区域之一,该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南海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距今250万年前—1.5万年前,火山喷发及地震活动,导致地壳断裂,形成琼州海峡,为岩浆上涌提供了通道,同时在地下留下了强磁区域。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富含铁元素,好比给地层的磁场“充了电”。雷州半岛磁场一强,就像有了个大“吸铁石”,容易把大气里的电荷吸引过来,为打雷埋下了伏笔。雷州半岛三面临海,辽阔的海面持续蒸发,为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水汽,南海和北部湾的水汽输送通道在雷州半岛交汇,形成“雷暴走廊”。特别是5—10月,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产生强烈的对流活动,为雷暴精心筹备了一座“弹药库”,极易催生雷阵雨。
据《湛江通史》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2019年这70年间,登陆湛江的台风多达54次,数量为同期全国之最。在影响雷州半岛的各类气象现象中,雷暴最为突出,也最具震撼力。
雷州半岛最古老先民为百越族的一支,先秦时期称“骆越”,南北朝以后称“俚僚”。古人因无法解释雷电频发现象,将其视为“天威”,逐渐形成对雷神的敬畏。这片土地虽看似水汽充沛,却因无高山阻隔“十年九旱”。那声声惊雷,仿佛呼风唤雨,承载着他们对生命之源——雨水的无限渴盼。
“雷州半岛先民先是畏惧自然的雷,进而开始崇拜雷神。他们以各种仪式祭祀雷神,表示对雷神的敬诚,祈求雷神保佑风调雨顺。”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说。雷州半岛先民创造了威武而强悍的雷神形象:牛头人身,黑面勾鼻,鸟嘴圆目,额角竖发,左手持凿,右手举斧。海康(今雷州市)、电白、遂溪等地建有雷神庙,当地百姓不向龙王求雨,而是虔诚地向雷神祈愿甘霖。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详尽记载了雷州半岛一年之中有“二月开雷”“六月酬雷”“八月封雷”三次敬祭雷神的祀典,以及“必供雷鼓敬酬雷神”的盛大民俗活动场景。雷州换鼓、雷歌、雷剧、雷字地名,乃至诸多风俗文化活动,皆与雷紧密相连,雷元素深深融入了雷州半岛的文化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