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朱自清一生经历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6 14:09:05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此信,朱自清难掩悲伤,顿时潸然泪下......

父亲老了。

朱自清不禁想起八年前自己考入北大后,父亲在南京火车站为他送行。

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为他忙前忙后。

朱自清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朱自清一生经历简短(5)

他又想起,刚考上北大时,父亲担心他承受不住北方的严寒。

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依然东拼西凑地给他寄去一件昂贵的紫皮大衣。

父母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他们只是不善言辞罢了。

1928年,朱自清第一部文集出版后,就以《背影》作为书名。

或许算是作为他对父亲深深的歉意和对自己年少轻狂的深刻反思。

朱自清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朱自清一生经历简短(6)

《背影》,首刊于1925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学周报》

据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回忆说:

当父亲拿到文章时,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子上,戴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

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似乎放射出光彩......

从此,朱鸿钧不再责怪朱自清的"不孝",偶尔还去信鼓励,要他勿多牵挂于老家,安心工作。

最终,他在家人的陪伴照顾下安度晚年,1945年病逝于扬州,享年76岁。

02

朱自清与父亲的故事,难免让人想起父母那份“不理解但渴望接近”的爱。

一个沉默寡言、步履蹒跚,一个少年倔强、不懂表达。



朱自清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朱自清一生经历简短(7)

我们对于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许多人谈起屏蔽父母的朋友圈,都会有这个理由:

他们不懂我的生活、流行的词汇......我可不想发一次朋友圈就解释一回。

曾经,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份子。

直到那天听朋友红着眼眶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说,父亲刚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希望可以通过微信和他交流。

但父亲并不懂这些,甚至连微信头像都不知道怎么换。

朋友觉得自己太忙了,况且父亲要学的地方太多了,便一再地把这事儿搁置了。

可还没来得及教,他的父亲就因为意外去世了。

“一直到今天,每次想起爸爸,我就会看着那个连头像都是空白的微信号发呆。

就只是教他用下微信而已啊,我那时真的有这么忙吗?”

听到这里,我默默打开了手机,将那条设置在父母微信上的红线取消了。

或许,父母总想努力跟上我们的步伐,在某个时刻下,我们会觉得他们腐朽、不合时宜。

但他们笨拙却又努力地学习,并不是害怕会被时代抛弃,只是为了离我们近一些,再近一些。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李健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

在这首歌的评论区,有一段网友的心声,几乎让人泪目:

“我们最大的悲哀在于:

拿着爸妈提供的物质,学着他们不懂的知识,见识着他们不曾见识过的世界,体验着他们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到头来,却嫌弃他们竟然如此笨拙。”

是啊,爸爸也不是第一次生下来就是爸爸,父母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

或许《背影》的价值,不仅是在于“父子情深”,更是在于其真实地记录了亲情的无解。

他们很平凡,什么都给不了我们,却又把什么都给了我们。

03

曾有人说,5岁时觉得父亲无所不知,18岁时觉得父亲什么也不懂。

要到了60岁的时候,才觉得原来父亲真的什么都懂。

可是父亲却不在了。

这些问题的探讨就在于: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总是在不断地错位。

就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来看,这个故事的发生,是在8年前。

可要到了朱自清28岁时回首来看,他才真正理解了父爱的沉重。

朱自清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朱自清一生经历简短(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