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央广网发 沣西新城供图)
随着秦创原逐步落地生根,其成果也在加速显现。一年多来,西安累计认定“三器”示范平台56个,建成创新联合体、集成电路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30个。
“依托中欧班列等优势资源,十年来西安开放不足的短板正在逐步补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飞认为,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方面,目前西安也正在立足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依托改革创新发展助力高质量开放,让西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辐射西北、连接中亚的地理优势产生更加明显的组合效益。
生态宜人舒展美好画卷 宜居宜业造就幸福之城
谈起西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这座城市驰名中外的名片,而宜居宜业正成为西安的新名片。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20多年了,这次改造后小区变化特别大,车辆停放有序,还有新的健身场地和充电桩。”就在7号楼业主殷阳丽细数小区变化的时候,买菜路过的刘贺武老先生乐呵呵地插话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他们所住的金桥花园位于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街道,改造后的小区变得好看宜居。小区健身广场上,居民们时常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健身。拓宽后的道路两旁,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垃圾分类投放箱干净整洁。
就在几年前,这里道路还坑洼不平,楼体表面破旧,空中线缆随处可见。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青年路街道习武园社区对金桥花园进行了改造。如今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再加上西安打造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小区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心。
西安高新区锦业二路一处城市口袋公园 (央广网发 西安高新区供图)
金桥花园的改造只是西安市更新城市容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坚持传承历史文脉与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并重,不断让老街巷、老建筑群焕发出新的生机。截至2021年,西安市已实施改造1861个小区,建筑面积2539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8万户。
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也让居民休闲遛娃有了好去处。2022年6月29日,西安高新区丈八东路与太白南路立交桥下的口袋公园初露新颜,便受到了周围群众的好评。
曾经,这里只是立交桥下的一个闲置空间。如今,变成了能满足群众休闲运动的口袋公园,不仅美化了桥下风景,还方便了周边群众。
西安渭河两岸生态观光带吸引游客前来露营打卡(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十年来,城市环境的变化带给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今年8月底,西安累计新增城市绿地457.7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71个,提升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38个。“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近年来,西安每年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着力建设既有‘品质’,又有‘颜值’的城市。”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介绍。
“人在城中,城在景中”是当前西安美丽城市的真实写照。如今,西安已初步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重点,重要湿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面积总数已达2.15万亩。一座座湿地公园的诞生让良好生态成为了西安的亮点,让宜居宜人成为这座城市靓丽的名片。
西安城市生态风光(央广网发 西安浐灞生态区供图)
“西安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谋划工作,主动担当使命。”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方红卫表示,西安要在实现“六个打造”奋斗目标中当仁不让,在焕发千年古都精气神中当仁不让,在打造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当仁不让。
十年发展,昂首阔步、砥砺奋进。一幅依托科技创新、文旅赋能、美丽宜居的西安新画卷正跃然呈现在西北大地上,展现着属于西安人的新时代。
【百家读城】
我与西安这十年
□ 王飞
我与西安结缘始于十年前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研究,特别是2016年到陕西西咸新区工作后,真正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这十年,西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千年古都焕然一新、强势崛起。
西安这座城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0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和名片。这十多年来,西安用生动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独有的文化风貌,秦陵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钟鼓楼、古城墙人如潮涌;《大秦帝国》《长安十二时辰》《白鹿原》《装台》火热荧屏。行走在西安的一条条街巷,犹如打开中国文化的一个个“盲盒”,历史与现代、传统和时尚总是令人惊讶地结合在一起,毫不夸张、流畅自然,每个人都能与文明对话、与时代同频。
西安是聚集“硬科技”澎湃动能的理想之地。西安有百万科技大军和众多“两院”院士,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载人深潜等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领域,无不有西安人的身影。“硬科技”是西安人特有的“拧”劲和智慧的结晶,策源于西安毫不意外。“硬科技”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的突围突破,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推动颠覆式创新、跨行业集成、前沿技术密集,成为国家“科创板”的主题词。
“西安温度”传递着和谐与美好。西安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开放与包容是西安固有的品质基因。西安已与全球38个城市牵手,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西安国际机场航线通达五洲,来自世界多地的留学生在这里求学。在西安,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都用微笑扮靓自己的城市。前几年,热爱西安的一些年轻人发起了“西安温度”文创公益活动,着眼于城市角落,用切实的行动关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传递城市对人的包容、关怀和关切,打造有温度的“城市IP”,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安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在千千万万个普通市民的口碑中传递,就这样历久弥新。
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政策在陕西复合叠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等多重重任赋予西安,使得西安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相信今天的西安,定不负期待!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院长)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张伟 刘昱 王祎萍
编审:韩晓余 胡苗苗
视频:刘昱 侯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