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
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按照胶片规格分类,常用的有:- 65mm胶片(有时也叫70mm胶片,成本非常高,多见早期的高成本电影以及IMAX影片,15齿孔的IMAX画质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画质约12K),
- 35mm胶片(135胶片,最常见,画质约6K)
- 16mm胶片(纪录片常用,画质2-4K)
- 8mm胶片(早期娱乐以及家庭摄影机常用,画质非常一般)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
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
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 明胶 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
卤化银 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
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
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
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
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
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
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可映像」
专注创作 / 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