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学生会后,你可能会发现认真做事不如讨好老师有用。
“在人民大学,一个学生的性别、所属院系、与领导关系,对于他能否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常委、部长来说十分关键。至于你的同学支持率、竞选演说、工作能力、个人素质,则不怎么重要。”
这样一来,不少人就把“讨好领导”这一宗旨奉为圭臬。
某高校学生会副主席刘川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说,他担任校学生会“领导”期间,有部长要求部员记住学生会主席团所有“领导”的长相,在校园里碰上了,不能喊师兄师姐,要大声喊“主席好”。
“有些部长就会去揣摩主席的心思,觉得主动打招呼多了,主席有面子。还有人觉得,想在300多人的学生会出头,就得让主席认识我。”
青春烂漫的大学校园里,几个人聚在一起不是谈理想聊人生,而是互相温习“领导”的名字和长相,那个画面,想想都觉得滑稽。
只要职位比自己高,就要当成领导供着。
当部长很了不起?naive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学生会就是一个乌烟瘴气的大染缸,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待过学生会的人都知道,学生会未必就有很浓的官场气息。
学生会的官僚作风,顶天了不过是排资论辈、搞一些形式主义罢了,始终脱离不了乳臭未*气息。至于那些爱打官腔、溜须拍马的奇葩,明眼人一望便知,自行绕道就是。以为一进学生会就要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人,怕不是宫斗剧看太多了?
学生会的官僚作风,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幼稚。图/延禧攻略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这一群人,只是因为某个机缘聚在一起,彼此交交朋友,顺便合作完成一些任务而已。尽管很多人对学生会的体制有诸多不满,但装睡谁又不会呢?
而那些以为自己当了部长、主席就多了不起的人,其实心里也明白,往校门口的奶茶店随便扔一块砖头,说不定就能砸到一两个部长。
中国高校社团多如牛毛,组织架构极为相似,部长的门槛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更何况,部长、主席也没有那么好当。小干事给部长打杂,部长给主席打杂,主席给老师打杂……在这个科层制之下,老师们不点头,部长、主席们即便再有能耐,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
中国高校学生会存在的意义,说白了,一是联系学生,二是组织活动。前者就是整理学生资料、收集档案,细致到你的兴趣爱好都要了解;后者就是搞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上下折腾,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的假象,还美其名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迎新晚会、总结大会、合唱比赛、朗诵比赛、运动会、宿舍风采大赛……放眼中国高校,例行活动不过如此,跟街道办和初高中举办的文艺活动,区别好像也不大。
一场场所谓的大型文艺晚会,本质上就是低配版的春晚,能有多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