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途经江西游庐山,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的前两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横看时,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时,庐山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由于角度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诗人在对庐山进行了多角度观察后的感悟。诗人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影响,从而产生片面性,所谓“当局者迷”就是如此。只有跳出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欣赏。
1. 风景描绘:前两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横看时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则变为高耸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之美,还暗示了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由于角度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正如众多赏析中所提到的,庐山是一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变化多姿,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的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2. 哲理感悟: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诗人意识到自己无法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影响,从而产生片面性。只有跳出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正如众多赏析中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例如苏轼慨叹身在山中反不识山的真面目之时,其实是识了庐山真面目之后的见道之言。是经过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因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悟到 “身在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识其真面目的事理。
3. 构思巧妙:以游山为线索,通过描绘庐山不同角度的景色变化,展现诗人独特视角和构思,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题西林壁》中,苏轼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有岭有峰,各不相同。这种多角度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之美,更体现了诗人在构思上的巧妙。通过对庐山景色的细致观察,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4. 语言艺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中虽未明显运用夸张手法,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庐山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的不同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犹如运用了夸张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庐山的变化之多、之奇。同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以山拟人,即景说理,将庐山比作一个有思想的存在,启发人们思考人生哲理。
5.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整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从庐山的景色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即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影响,从而产生片面性。只有跳出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深远的意境。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在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的独特视角。其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和对哲理的深刻表达,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首诗的哲理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避免片面性,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与认知。正如众多赏析中所提到的,《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受到自身所处环境和立场的限制,从而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只有像诗中所说的那样,跳出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哲理不仅适用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适用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