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喜欢写哲理诗,令人遗憾的是,所表达的哲理似乎都比较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哲理并不适合用诗歌来表达。诗歌更适合表达‘情感’(广义的),哲理更适合用文章来表达,比如《道德经》、《论语》等等。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是在哲理方面却有一些小缺点,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封面图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缺点
诗人认为:认识不到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或者说,不知道事物的真相,是因为我们总是从局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个哲理看似很深刻,却经不起推敲。
在山中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在山外就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吗?答案是依然看不到。只要你去看庐山,总是要从一地方,从一个角度去看,因此看到的都不是真面目,不管是在山中,还是在山外。在山外看到的只是庐山的概貌,概貌是真面目吗?显然不是。
就算你综合了从各个地方,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的面貌,那就是真面目了吗?并不是,因为你这个人依然是特殊的。你得出的庐山的综合面貌和其他人得出的并不相同,谁得到的才是真面目呢?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相
在网络上和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真相?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得出结论或者真相。这个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一群人以为的真相而已。
每个人看到的、所谓的真相各不相同,于是各种争吵,各种偏见,各种仇恨由此而生。遗憾的是,这种现象无法改变。
感谢阅读。有帮助的话,谢谢点个赞,原创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