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牒简要,顾答审详。
“笺牒”是书信的代称,“笺”是信纸,如便笺、手笺等。“牒”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简,小的曰牒,大的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笺牒”两个字联用代表了书信。“简”的本意是竹简,与“牒”同义,但“牒”还包括了木片。几个字就能说清楚的小事,写在一根简牍上就可以了,所以杜预在《春秋序》上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古代的名帖,现代用的名片也是牍的一种。
“笺牒简要”的意思是说:写给他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不要啰嗦。有些人写信喜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上一大篇,真正想说的东西反而被淡化了。读这样的信都着急,好象吃包子三口下去还没吃到馅。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怀念起当年的小伙伴,想请他们到皇宫来玩玩,就让手下的学士们给写一封信。信写完了,有好几大篇纸。朱元璋一看“之乎者也”就火了,说:“哪里用得着说这么多废话,他们也看不懂啊!就两行字,我想你们了,来看看我吧!不就完了嘛”!
“顾”是回顾,“答”是答复。“顾答审详”的意思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给别人写信要简明扼要,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清宫皇史宬里面保留有全部的清宫档案,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干隆,批复大臣的奏章,朱砂御笔的批字比原奏章的字数还要多上几倍。尤其是雍正,动辄批上数百字,真是苦口婆心,反复叮嘱。可是有些批复就只有三个字“知道了”显然是嫌他们啰嗦。可见,即使是帝王也一样,既要“笺牒简要”也得“顾答审详”。
{!-- PGC_COLUMN --}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骸”是骨骼,人体有骨有骸,大的骨头叫骨,小的叫骸。现代解剖学证明,人身有骸骨二百零五块,女人比男人多两块,二百零七块。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胶质,碳酸钙是大自然固化的二氧化碳,与山石的碳酸钙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人体骨骼的胶质不足,特别是老年人骨胶质流失过多,就容易发生粉碎性骨折,与山石自然风化的道理一样。所以补钙并不重要,补充骨胶质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人钙质流失严重,骨质疏松症很普遍,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是人体蛋白质摄入过量,俗话说的“营养过剩”。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合成的,酸性物质的代谢需要吸取血液中的有机钙来中和,所以人吃得越多越缺钙。美国人缺钙最严重,大把地吃钙片也无济于事。因为商业化的钙制品多是无机钙,人体不但吸收不了,反而堆积在关节里造成骨质增生,或附着在肌腱上形成韧带钙化,倒不如多喝点蔬菜汁和鲜果汁更实际。
古人辞官不做,称“乞骸骨”,意思是请皇帝将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吧。这里的“骸”是“四肢百骸”的缩略语,代指人的整个身体。
“执热愿凉”语出《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人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快点凉,常有人端着杯热茶不停地吹气,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共同心理。
“浴”是沐浴,洗去头上的污垢叫沐,洗去手上的污垢叫盥,洗去脚上的污垢叫洗,或濯;洗去身上的污垢才叫浴,或称“汤沐”。周朝的时候,诸侯觐见天子,要住在京畿以内的“汤沐邑”,即可以斋戒沐浴的封邑。以后皇室收取赋税的私邑,特别是公主陪嫁的封地,都称为“汤沐邑”。
以上四句话的白话文意思是:
给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
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
身上脏了就想洗个澡,
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快点凉。
驴骡犊特,骇跃超骧。
小牛为犊,公牛为特,“驴骡犊特”就泛指家中的大小牲畜。“骇”是惊骇,受到惊吓;“跃”是跳起来了;“超”是一个跳到另一个前面去。“骧”是腾跃不已。汉张衡的《思玄赋》中有“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腾而超骧”的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家中的驴子、骡子大小牲畜,惊奔欢跃,东奔西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告诫后人居家要谨慎小心,要注意安全。
每每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前,人的反应远不及动物灵敏。如果家中的动物忽然“骇跃超骧”,象受到惊吓一般蹦跳不已,就要小心了,是否有火山、地震之类的灾害要发生。
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秦汉以前,“贼”指叛国作乱、危害人民的人,如有乱臣贼子,故有讨贼一称。“盗”是窃货曰盗,偷人家东西的叫盗。盗字的甲骨文字形是:看着别人的器皿流口水,存心不善。秦汉前,把偷窃者叫盗,抢劫财物的叫贼。“偷”字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苟且、没皮没脸。比如成语“苟且偷生”,不是偷偷地活着,而是该死没死,凑合活着的意思。另外做人不厚道,刻薄也叫偷,如《论语·泰伯》一篇中“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的话。
“诛”字的本义是声讨、谴责,所以字形从言,所谓“口诛笔伐”。引伸义为诛灭、剪除,但偏于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斩”是切开来,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是斧子,是斩首或腰斩的代言辞,所以“诛斩”二字要分清,一个诛心、一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上的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韩非被毒死、谭嗣同被斩首,法家人物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但身后之事如此惨烈,真是发人深省!
有人说,为什么总是提到秦汉以前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准确一点说,指的是先秦的文化,就是秦汉以前的文化。那时候人心纯朴、民风淳朴、文风也淳朴。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著述,无不感到其文字之精纯像百年佳酿一样,入口绵软,回味无穷。汉以后人为的自我复杂,特别是两晋以后,文辞越来越华美,内容越来越空洞,所以才有初唐韩愈等推崇古文的运动。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既然是寻根溯祖,就要直接汲取菁华。上古时代文字少,书写工具和刻印条件都差,不是好东西绝对不会如此费时费力地刻在竹简上。
“叛亡”在这里,主要指代自己家里的奴仆。古代大宅门家里都有很多下人,院工仆婢、厨子老妈、门房马夫,都是有契约关系的非自由人。一旦犯了错误受到惩罚,对主人不满、叛亡而去了,就非同小可。这些人因为没有自由身,在外面很难活下去,所以不是跑到官府去诬告主人,就是跑去做强盗,勾结匪类来捣乱破坏。古典小说里这种仆害主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说要“捕获叛亡”,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国家的叛亡分子自然由国家负责,读古文,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时间与空间。
以上四句话的白话文意思是:
驴子、骡子,大小牲畜,
惊奔欢跃,东奔西跑。
要严厉惩罚盗贼,
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