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有过,长城何辜?是历来人们的一大质疑。然而,人们在赞赏传说中的孟姜女对爱情忠贞的同时,却大多不相信孟姜女哭倒过万里长城这码事,古代有的文人也好忽悠人,他们的遗作不少是如同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所描述的“子虚乌有”式的作品。
正如*在《读书笔记》中所言:“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笔者查阅有关典籍的记载,约见其虚构始末。
首先,从“孟姜”二字看,据《辞源》注称:孟姜,本为春秋时姜姓长女的通称。姜姓建齐,故齐人的长女泛称孟姜。可见,“姜”为姓氏,“孟”为长意。姜姓之长女皆可曰之“孟姜女”。这就为后来多处流传孟姜女的传说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
因而,出现竞相建祠立庙,争夺孟姜女“正宗”户口的荒诞现象,我国北方较为流行。
常德有关孟姜女的传说是明代正德年间当过监察御史的澧籍人士李如圭从陕西移植到澧县嘉山建祠立庙传下来的。清同治年间官修《直隶澧州志》时才给了她个“户口”,记入志书。
其次,以孟姜女传说变化看,最早是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国讨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国大夫杞梁战死。齐侯在郊外遇见了迎丧的杞妻,派人向她吊唁,杞妻不受,齐侯只得去她家里吊唁,原本与后来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风马牛不相及。
可是,西汉刘向著《列女传》时,便借此进行了生编硬造,写入该书说:“杞梁战死,杞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这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最初“原型”。
到了唐代,有人编《琱玉集》记为:“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遣筑长城为官吏所击*,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显然,这是从上述“原型”脱胎而来,已从哭倒齐城而移为哭倒长城了。但仍未出现“孟姜女”这个名字。直至晚唐乐府诗词中才有其名,见于《敦煌曲子词集·捣练子》:“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便由此逐渐传播开来。
宋、元以后,又经过平话说唱、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渲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就变得像真事一样了。可见此辈古人的“子虚”工夫何等了得。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长城是功是过?不同时代各有其说。大凡有良知者认为秦始皇一生虽有不少过错,但他在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共同意志和愿望,修建长城巩固统一国家方面的建树,还是功不可没的。常德就有古人为此说过公道话。
首先,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在李如圭《贞节祠记》的后面加了一段话,否定了孟姜女哭倒长城说,志曰:“筑台以望,事本不经。夫久不归,何必远寻?且妇人无只身行千里之理。……彼姜其姓耶?名耶?孟其姓耶?序耶?……俱不可考。”
这段话有二意:一是说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无可能;二是对孟姜女其名其姓正本清源,恰如成书于清末至今仍为人们沿以为据的《辞源》所述释义,并非专指所谓哭倒长城之女。
澧州志的编纂者定是考研了它的真伪,才在志书上写上“事本不经”、“俱不可考”,以提示后人的。
其次,明代李如圭虽然作了《贞节祠记》,赞赏传说中的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但对秦始皇修长城还是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秦始皇修长城的必要性又指出他在此举中的失误和过错。
他说:“今之边墙即昔之长城也,乃藉此以御匈奴,何尝不善!使始皇果有公天下之心,议兴此役,以近者输其役,远者输其财,先其所急,后其所缓,次第修举,无急遽之心,则民不知其劳,财不致费,何尤之有?(意指哪有过失呢?)惟其惑于‘亡秦在胡’之心,出于私,所以逞威肆暴,不恤民命,驱数千里之氓(指人民)以供其役,欲速尽美,作子孙千万世之计,曾不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①,民怨如此,国岂能久存也哉?”李先生这段话今天看来仍显得颇有良知和理性。
原创: 傅启芳 来源:常德掌故
原标题:孟姜女哭长城虚构始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