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为了避开朝中的党争,第二次主动请求到杭州任职,并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除了兴修水利、安置流民外,还广结贤士,与当地文人诗酒往来,活得自在逍遥。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刘景文的官员,后者是名将刘平之子。
宋仁宗时期,西夏李元昊来犯,刘平孤身犯险,为国战死,因此被朝廷追封“侍中”,并赐宅邸。然而,刘家的七个儿子大多短命,只有刘景文活得稍微久一些。
当苏轼遇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他眼看自己行将就木,在仕途上取得的成就对不起父亲的英名,因此情绪低落。
于是,苏轼为了安慰这位朋友,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赠刘景文》,其中诞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橙黄橘绿。
一、橙黄橘绿,是何季节?《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荷花凋零之后它露出水面的那一片,可以遮挡风雨的大叶片就消失了。不过,菊花开败了,它的枝干依旧傲立于霜风之中。君子应当记住,一年之中最好的风景,正是在橙子发黄、橘子变绿的季节里。
这首诗中的“荷叶”一句,是在暗示刘景文因为父亲和兄弟早丧,得不到家庭的荫庇;“菊残”一句则是在用菊花的精神鼓励这位老朋友振作。
一个人在世上打拼,没有家庭和亲人的庇护是很苦的,但是只要自身的意志坚强,又有菊花一样的傲骨,也可以活得十分精彩。
最后两句则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告诉刘景文:一个人五十八岁正是学有所成,智慧到达“丰收”的季节,就像是“橙黄橘绿”时。
因为末句暗示了橙、橘结果,带有“丰收”的意象,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橙黄橘绿”是指秋天。不过,事实上这里指的是“初冬”。
橙结果的季节一般是在十月至十二月之间,民间通常以十月过后为冬季。橘子除夏桔之外,成熟的时间也与橙子相近。
如今我们在超市里见到的橘子,成熟之后大多都是表皮金黄色的(除了无核桔是青皮),但是事实上,在橘子皮是青色的时候也可以食用。宋朝医官发现橘子的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所以经常拿它来入药。
其实,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几个意象——“失去雨盖的荷花”、“凋零了花瓣的菊花”、“黄皮的橙”和“青皮的橘”,全部都是在这个秋末初冬才会出现的植物。
荷花开花一般在夏季,枯萎的时间是在当年的十月至十一月;菊花的花期较晚,只有一个月,大概每年九月开放,农历十月凋谢。
这两种植物枯萎、凋零的时期,又刚好对得上“橙”、“橘”结果的时间。这样的内容安排,让人从句子中读出了人生的希望。
四种生长于“初冬”的植物的生长交替,也恰好可以与正处于“人生暮年”的刘景文相对应,第三句刻意提点被赠诗的刘景文:
尽管你的家族已经衰败得像一个失去“雨盖”的“枯荷”,但你自己是凌霜傲雪的菊;更何况以你现在的学识与阅历,你正处于“橙黄橘绿”、丰硕结果的季节,切不可妄自菲薄啊!
《赠刘景文》用语浅近,诗风自然清新。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能从初冬的一派衰败景色中,写出硕果累累的新意,给人以希望。由于其语言优美,举例有说服力,后来“橙黄橘绿”就成为了一个成语。
二、诗中主角,命运坎坷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受出身和运气的限制,想要出人头地是异常困难的。更何况刘景文出生在“崇文抑武”的北宋,还是武将家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