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坚信电才是未来的爱迪生,以多年心血造就了第一台能够奔袭超270km的电动车,从架构上来说,这台车并不复杂,只有简单的行驶系统与驱动系统,在108年前,爱迪生就开着它从苏格兰开到了伦敦。
在爱迪生看来,石油抽出地面之后总有枯竭的一天,对于人类而言,太阳才是永恒的能源。
100年后,电动车被人们定义为新能源,国内企业大肆标榜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多么主流,但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能作为与石油几乎同时期服务人类的能源,如何能称电驱动车辆为新能源汽车?
“电动”的通行工具,绝不能算新颖。
1983年,上海自行车二厂试制成功永久牌DX-130电动自行车,1999年,上海千鹤、苏州小羚羊电动自行车研发陆续成功,他们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采用36V/100Ah免维护铅酸蓄电池,通过轮毂电机驱动。同一年,相应法规标准落地。
虽然电动自行车的结构与电动汽车不同,但他们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技术结构是完全一样的,通过电池储备电能,通过电机驱动车辆行驶,往大了说,不管是锂电池还是铅酸电池,从需要外部电源来补充电能。
相比于汽油机,电动车最大的优势就是“污染转移”,在电动车上的确看不到污染的发生,但产业链的污染并没有因此而减小,一来电动车电池处理体系是否完善,在有寿命约束的情况下,电池更换频率一定比内燃机更频繁,一块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你看不到,但却要比一桶石油倾倒至田地中的危害更大。二来电动车不需要汽油,但却需要电能,电从哪里来?
从结构体系上来说,我们依然是一个依赖煤炭发电的国家,虽然水力、风力发电也在不断扩建,但毕竟搭建成本高且有地理位置约束,风力发电装置在人口分界线以西更适合,到了东部不再适合,而水力发电则恰恰相反。
去年前7个月,火力发电数据占到全国发电量的72.18%,水力发电量占比达到16.16%,风力发电量则为5.23%,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依然是一个极度依赖火力发电的国度。
当然,电动车用电量并不小,以一台电动车一个月2000km距离来算,百公里能耗13度的电动车一个月需要消耗260度电,一户人家此前普查数据一个月用电200度,如果将燃油车全部更替成电动车,那么对火力发电的压力,将会非常大。
以目前电动车寥寥无几的行业数据来看,的确不会对火力发电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国内所有乘用车换成电动车之后,压力将会随之而来,所以行业的发展,想要真正的节能环保,电动车一定不会是最终的方向。
一方面,电动车省油不省电,一台车一年要用掉几千度电,这是一户人家一年用电量,压力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更好的方向开始出现,混动以及氢能源更在布局,丰田阿特金斯动力系统是个好的方向,在不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下,降低整车油耗,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后期还能将燃油机更换成天然气引擎,这对于环保做出的贡献更大。
电动车是新能源从来都是伪命题,一是能源种类不新,二是从行业角度上来说,电动车只是转移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