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比例上,女性稍多于男性,在soul的广场里也明显感觉女性用户较多,可能原因:
- 女性较男性要感性得多,对于深层次交流的需求较男性强烈,期待倾诉、得到聆听。
- 发表在《个性和个体差异期刊》中的一项有关社交焦虑的测试表明,总体上来说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社会焦虑问题,女性在与男性交流时经历的不安和压力要比男性与女性交流时的要更多。而在这种匿名的社交中,这些不安与压力得以缓解。
-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而女性则为重点灾害区,宣扬“灵魂社交”的soul无疑缓解了此类偏见。
年龄分布上,绝大部分用户在35岁以下,30岁以下群体将近60%:
- 这个年龄段聚集了大学生群体和年轻的职场人士,这个阶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社交需求大,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又恰是互联网的半原住民,互联网社交相对现实几乎无懈可击。
- 在前文中也提到的由于环境的单一性,外加婚恋压力的逼迫,使得这一群人社交需求不断扩张。
3.2 用户需求
- 寻找同类: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味相合的“知音”,这对应到马洛斯需求层次的社交需求层,寻找臭味相投的同类,获得认同感,寻求共鸣。
- 价值认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观一致”,同样是马洛斯需求中的一层——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 自我表达:很多自身的想法、观点或是技能受现实环境等种种因素,不能告知身边的人,无处宣泄,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进行宣泄,有如早期的微博,可现在微博也被熟人侵占,难以再透露心声,情绪与想法的积压逼迫着这一代的年轻人。
- 缓解孤独:单身率上升、结婚率下降,无不反映着现代人的孤独感。德国科隆大学心理学家迈阿克·卢曼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路易斯·C·霍克利发表的一份大型德国人口研究报告指出,最容易感到孤独的年龄,通常处于30岁以下及80岁以上。
- 表现欲:表现欲会随青春期来临显著增强。这时人们会想找寻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向他人展现自己这个个体的独特性,证明自己的人格地位。
- 人际好奇:人际好奇是个体对他人的信息产生的好奇,其中包括对他人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和细节,以及想法、感受、动机产生的好奇。
3.3 解决方案
(1)陌生而熟悉
soul的核心玩法——灵魂匹配,通过快速而有效的心灵测试,将测试结果相近的人相互匹配,给用户推荐一些可能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展现用户原原本本的原创内容,从而引发用户的共鸣,进而帮助用户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也就是第一点的寻找同类需求。
(2)公开“树洞”
每个用户的瞬间都可以选择发送到公开的广场,并且是匿名的,“我想说什么都行,反正没人认识我”这类的观点一者足够说明用户的自我表达需求被满足,二者也在“公共空间”里获得了价值认同,虽然负面情绪有点稍微过量,但是不可否认“丧文化”的认同感还是相当高的。
(3)共鸣的孤独
同类的人便会有相似的感官、孤独感,soul广场上鱼龙混杂的UGC,提供了大量的可用于缓解孤独&无聊的“瓜子”,其中有很多“嗑”起来还有共鸣。
(4)匿名的“书”
soul是匿名社交,大家都是陌生人,用户发送的瞬间除了分享于广场还会保存在自己的“瞬间”里面,而用户都会把自己的“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写在里面,或故事或情绪,或积极或负面,在用户匹配的过程中,除了与人聊天,还可阅读他人的经历、想法和感受,小小的好奇心得到大大的满足,根本停不下来。
二、产品分析
众所周知,社交产品三要素为:关系链,信息与互动。市场上的所有社交产品,基本上都可以发现是为侧重某一要素的的偏向实现产品,而soul似乎在三要素上的投入都不相上下。
1.产品结构
从产品结构上看,消息位于一级菜单中,这是侧重关系链产品的一般做法,便于查看私聊信息;而广场与发布功能则是侧重信息与内容,在结构上,soul对于关系链与信息的侧重十分明显。
2.核心流程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众多线路的最后导向其实都是聊天,暂且可说是为了聊天煞费苦心。
3.核心功能
3.1 星球
星球就是匹配功能的承载体,由某个星球的用户列表和匹配机器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