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正读高一的尚珩加入了“长城迷”们自发组办的网站“长城小站”。多年以后,那个迷长城的少年,自考古专业毕业后成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长城小站的站长。
他说,看长城就像“看电视剧”,总想看下一集。专门从事长城研究和保护后,他更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在追他的“长城”大剧。
01:我在文物里看到活的长城
很多人对长城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建筑的雄伟壮丽。但通过对长城文物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城沿线的文化。
让我感到一下子兴奋起来的发现,就是那些我之前在文献中见过但没见过实物的长城设施。例如,箭扣长城考古当中发现的火炕。
读文献的时候,我其实在戚继光的兵书里看到过对火炕的记载,书里列了一个清单,上面写着要有火炕,而且有灶、有锅。但是,之前在实物中我是没有见过的。2022年,箭扣长城考古的时候,发现了火炕。当时我就特别兴奋,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文献记载是真实的,也更新了我对长城的一些认知。因为如果没有火炕的话,那么古人当时戍守长城的方式可能是巡防——每天上去,晚上回来,不在长城上住。但是,发现了火炕之后,就说明当时的士兵可能有驻防的情况——在长城驻守过夜,不用频繁下来。
尚珩讲解长城“暗门”功能
考古发掘出的这些出土文物同样也能折射出长城的一些文化信息。比如,棋盘证明当年士兵在长城上是可以“*”一盘棋的。如果没有棋盘出土,文献中又没有记载这件事的话,我们就无法特别详尽地复原当时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日常生活。
02:将长城写进周记的少年
“长城小站”1999年成立,是几个“长城迷”自发组办的网站,主要致力于长城保护和长城知识普及。今年已经24岁了。
2001年,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加入了“长城小站”。当时因为我去了一段长城,觉得它很漂亮,回来将它写进了语文作业。写完那篇周记之后,我觉得应该把它发到网上去,就在网上搜有没有什么长城论坛,当时排名第一的就是“长城小站”。我将自己的长城游记发上去后,小站创始人通过小站“纸条”联系了我,说欢迎加入。就这样我成为当时小站中年龄最小的成员。2019年,我从创始人手里接过了小站站长的接力棒。
2009年“长城小站”志愿者抢救长城碑刻并送到文保单位
除了坚决对违法破坏长城的事件说“不”,“长城小站”还做一些面向公众的长城宣传和保护工作,比如为长城沿线的村民和基层的文物保护者带去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以及一些装备和保险等。
我们这种做基础学科研究的人,其实研究成果受众面非常小。如果想让自己的专业研究能更有社会意义,一定要把研究成果向公众传播。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希望我的研究成果更具社会意义,能够由专业的论文变为公众的常识。
03:看长城像追剧
我看长城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看完这一集还总想看下一集。到过这一段长城,就还想去下一段。去过被修缮的长城后,会发现远处的长城更加好看。
因为长城的苍凉、壮美,本身也是我们在欣赏历史文化古迹时的一个审美方向。景区外一些未经完整修缮的长城,它们的岁月感、历史感和沧桑感同样非常美。
部分长城段的今昔对比图
讲述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长城小站的站长尚珩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刘黎 章成霞
记者丨刘飞 古丽尼哈力
视频丨孙桓 李力
编辑丨廉金亮 李万群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