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这个问题很精彩。我要回答一下你的这个问题。徐悲鸿以画马饮誉世界。特别是他的奔马是最受欢迎的。因为马儿只有奔跑起来,才非常精彩,才最有骏马的精神。而奔马又最难画,徐悲鸿却做到了易如反掌,所以,他画马能够一马当先一鸣惊人。
我们人的眼睛是无法准确捕捉到马儿奔跑的丰富姿态的。所以,在绘画作品中能够看到精彩的奔马,也是非常难得的。徐悲鸿的奔马图,给画马带来了非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为什么从徐悲鸿开始,才有了非常精彩的奔马绘画作品?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摄影发明以前,马儿到底是如何奔跑的?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
世界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打赌,却第一次把马儿奔跑的动态给打赌出来了。从此,我们通过摄影技术,可以准确捕捉到马儿奔跑的姿态了。
不妨我们说说这个对于了解奔马的重要故事吧。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铁路大亨斯坦福与他的朋友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他们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
斯坦福的赌注是25000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的500万美元!可见斯坦福对自己的看法有多重视。
于是,斯坦福就请来英国著名摄影家穆布里奇,希望用摄影拍出奔马会不会在奔跑的瞬间四蹄腾空。穆布里奇经过一番准备,就开始工作了。他第一次拍出来的奔马图片,没有拍到奔马四蹄腾空的情况。
这可气坏了斯坦福,他要求穆布里奇重新拍摄。不料,穆布里奇因为一个司法官司缠身,拍摄工作就暂时停顿下来了。
一直到1876年,穆布里奇重新设计了拍摄方案,终于拍到了奔马在奔跑瞬间,是会四蹄腾空的照片。
这个消息一下就惊动了美国并传到了欧洲。
穆布里奇拍摄奔马,前后经过了7年的时间,不过,这次意外的经历,还给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明:电影的诞生。
原因是这样的,穆布里奇在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突然发现,如果快速地一张一张看照片,就会有一种马儿照片动起来的感觉。他反复试验几次,结果都是这样。
这令他异常兴奋,就引起他有个大胆的想象:能不能做一个工具,让几十张图片转动,然后在一个固定的孔中观看,这样不会动的照片,就会动起来了。穆布里奇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还用这个发明赚钱,观看一次一元钱。
这就是电影的原创了。当然,电影最后完整的发明成功,也不是穆布里奇完成的。
但是,电影史就是从穆布里奇的奔马拍摄开始的。
徐悲鸿出生的那一年,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他赶上了摄影和电影都可以给绘画更大帮助的好时代。
本来谈徐悲鸿画马,似乎与穆布里奇拍摄奔马没有关系,但是,绝对不是这样。
在徐悲鸿时代,已经很容易见到奔马的图片。但是,徐悲鸿画奔马,也不是凭空想象,他也像所有画家一样,无法通过写生得到奔马的动态。
所以,有了奔马摄影,原则上画奔马已经不难了。如果没有摄影技术,我们很难想象画奔马画得很生动。但是,不是有了照片,就一定能把奔马画好。
在穆布里奇拍摄奔马以前,西方绘画大师画的奔马,因为缺乏对奔马四条腿在空中的运动变化的了解,所以,很难画出自然有力的奔马。
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徐悲鸿没有对奔马摄影的研究,他也不会画出驰名世界的奔马图的。但是,徐悲鸿不是复制照片,而是通过照片的启发,创造性地刻画了骏马奔腾的艺术之美。
他画的奔马,没有一匹是与照片一模一样的。
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先生说:徐悲鸿画的奔马,就是照片也拍摄不出来的。这是对徐悲鸿画奔马进行了艺术创造性的最好解释。
徐悲鸿画奔马能够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了,所以,他画的奔马图很多,如果这么多奔马的标题都叫《奔马图》,而没有具体的标题,我们真的就分不清那个是那个,有点不知所云的尴尬了。
例如《前进》这幅奔马,是徐悲鸿画马的代表作中最出名的一幅奔马图。
《前进》这幅画画于1941年的秋天,当时徐悲鸿为了给抗战募捐,他远赴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办画展义卖,而国内的抗日战争正处于与日寇战略相持的关键时期。
日寇为了达到进攻武汉的目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破长沙。国民政府也对长沙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视,设立第五战区,总司令是薛岳。
从1939年开始,日寇数次大小规模的战斗,都被抵抗,其中1940年的保卫战,被认为是第一次长沙会战。我军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取得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徐悲鸿画《前进》这幅画的时候,日寇企图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消息传至槟城,徐悲鸿心急若焚、彻夜难眠,于是趁着月色,饱蘸浓墨,一幅纵长326厘米、横宽112厘米的奔马图一气呵成,并在画面右下角题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愤慨之情。
徐悲鸿画上的题字“或者有前次之结果”就是希望二次会战像一次会战击退日寇,保卫祖国。
所以,徐悲鸿在视觉上,采用了他从来没有用过的直面奔马。
这匹奔马奔腾而来的视觉的冲击力更加强烈,具有一往无前的气派,好像永远不可战胜的力量迸发出来了。
徐悲鸿画的《前进》这幅奔马图,也让我们感觉像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一诗写的“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的境界。杜甫的诗是写给凯旋而归的一位将军高仙之的。徐悲鸿的奔马,也是画给抗日将士的,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下面这幅奔马图,是徐悲鸿先生1944年秋,在重庆赠给四川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的一件作品。作品以非常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匹奔腾正酣的骏马。
画上有两句题诗:“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识”。是什么意思呢?
徐悲鸿画马,除了《九方皋》这幅画上画过拴马的缰绳以外,从来不画缰绳。很多人不理解,就问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徐悲鸿说:马为知己者用。
徐悲鸿给卢作孚先生的这幅《奔马图》,是说在战乱年代,还没有得到更好的知己,以后一定会有知己。这句诗,与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一诗“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的意思是一样的。
徐悲鸿这匹奔马,表现的是像杜甫《房兵曹胡马诗》里写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一种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