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国太阳辐射能的整体空间分布规律是( )
A. 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B. 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C.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D.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7. 图中太阳辐射丰富区的共同特点有( )
①纬度低②海拔较高③晴天多④白昼时间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 某公司要在各城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下列城市中,推广效果较差的是( )
A. 南京 B. 兰州 C. 乌鲁木齐 D. 成都
【答案】6. B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大致是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整体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其共同特征是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海拔较高,②正确;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③正确;西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白昼时间较短,①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兰州、乌鲁木齐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太阳能热水器推广效果好,BC错误;南京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属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可利用区,太阳能热水器推广效果尚可,A错误;成都属于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贫乏区,太阳能热水器推广效果较差,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等。
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在2021年已经开始,太阳活动将逐渐增强。我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已于2021年10月14日发射升空,预期在轨运行3年。“羲和”号被设计运行于距地517km的太阳同步轨道,实现了不间断观测太阳,这填补了我国在“探日”领域的空白。图为“羲和”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运行中的“羲和号”被纳入人造天体范畴,是因为其( )
A. 脱离了地球引力束缚 B. 可独立围绕地球公转
C质量体积达天体标准 D. 具有不间断工作优势
10. “羲和号”进行“探日”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 引力较小 B. 失重严重 C. 通信不畅 D. 天气复杂
11. “羲和号”相较于地面太阳监测系统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 )
A. 距离太阳更近 B. 监测成本更低
C. 太阳活动影响小 D. 不受天气影响
【答案】9. B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运行中的羲和号被纳入人造天体范畴,是因为其可独立围绕地球公转,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具备成为天体的条件,B正确。羲和号围绕地球公转,未脱离地球引力束缚,A错误。天体只要求是物质,没有具体质量体积标准。C错误。能自行观测太阳变化和具有不间断工作优势只能说明其具备观测功能,这些不是成立天体的条件,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羲和号”监测观察太阳与引力、失重无关,AB错误;受太阳活动影响,通信不畅,数据传输可能出现中断,C正确;羲和号在高层大气层,不存在天气复杂现象,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羲和号”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羲和号”与地面太阳监测系统的距离差距,与日地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A错误;卫星监测成本更高,B错误;强烈的太阳活动射出的高速带电的粒子流会对卫星形成严重的影响,C错误;卫星对太阳的监测不会受到受雨、雾、云、雪、霜天气的影响,D正确。故选D。
【点睛】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是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是看它是不是运动,要有自身的运动轨道;三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位于外层空间的是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不是天体。
猛犸象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2021年,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下表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宙 | 代 | 纪 | 距今年龄(百万年) | 主要生物发展阶段 |
显生宙 | 新生代 | 第四纪 | 2.58 | 人类时代 |
新近纪 | 23.03 | 哺乳动物时代 | ||
古近纪 | 66.0 | |||
中生代 | 白垩纪 | 145.0 | 爬行动物时代 | |
侏罗纪 | 210.3±0.2 | |||
三叠纪 | 252.17±0.06 |
12. 推测该批猛犸象可能生存于( )
A. 侏罗纪 B. 白垩纪 C. 古近纪 D. 第四纪
13. 最有可能造成猛犸象等大型古脊椎动物灭绝的原因是( )
A. 火山喷发 B. 气候变暖 C. 森林火灾 D. 陨石撞击
14. 猛犸象盛行期( )
A. 陆地被子植物繁盛 B.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 海洋中蓝藻大爆发 D. 煤层开始大量形成
【答案】12 D 13. B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玛象遗骸”可知,这批猛玛发现于人工陷阱,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人类,人类出现在第四纪,故推测该批猛玛象可能生存于第四纪,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活动面积衰退,导致了草场小,正是由于气温的升高,猛犸象无法找到合适的植物,最终彻底走向灭绝。导致饿死。故B正确;猛犸象灭绝时期,没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事件,因此A、C排除;森林火灾只会影响小部分的生存空间,不会导致整个群体灭绝,因此排除D。故选择B。
【14题详解】
猛犸象生存的时代为第四纪冰川后期,比恐龙的白垩纪要晚,猛犸象是最负盛名的史前哺乳动物。猛犸象生存的时代为第四纪冰川后期,陆地被子植物繁盛,故A选项正确;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故B选项错误;海洋中蓝藻大爆发是前寒武纪,故C选项错误;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故D选项错误。
【点睛】地球进化史,从古到今分为5个代。1.太古代,距今24亿年以前。地球表面出现原始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地壳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尽是秃山。铁矿,低等原始生命出现。
2.元古代,距今24亿到6亿年之间。地球被大部分的海洋覆盖。晚期出现大片陆地,原始生物,海生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
3.古生代,开始化分“纪”,从远至近。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6亿年到2.5亿年之间。古老生命海洋中出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出现鱼形动物,用鳍爬行的鱼登上陆地。成为陆地脊椎动物祖先。两栖类动物出现。北半球陆地出现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高大茂密的森林,成为后来的大煤田。
4.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距今2.5亿年到0.7亿年之间,历时约1.8亿年。爬行动物恐龙称霸。出现原始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衰落,出现裸子植物。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变成了后来的巨大煤田,油田。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5.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距今7000万年左右。地球历史最新阶段,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科学研究发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了数次大冰期。图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地质时期经历的大冰期气候的次数为(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16. 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 暖湿化 B. 暖干化 C. 冷湿化 D. 冷干化
17. 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 海平面总体上升 B. 冰川覆盖面积减小
C. 亚热带北界北移 D. 利于物种跨洋交流
【答案】15. C 16. B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了三次冰期,即前寒武纪晚期、石炭-二叠纪和新生代三个时间,图中可以看到石炭-二叠纪和新生代气温明显偏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暖干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降水与现代变化不大。气温降低,海平面总体下降,A错误;冰川覆盖面积增大,B错误;亚热带北界南移,C错误;利于物种跨洋交流,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主要为: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19. 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水文 B. 地形、植被 C. 土壤、地形 D. 气候、植被
20. 根据石灰岩的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 )
A. 峰丛、峰林、孤峰 B. 孤峰、峰丛、峰林
C. 峰丛、孤峰、峰林 D. 孤峰、峰林、峰丛
【答案】18. B 19. A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青赢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较少,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A错误;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 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水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因此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A正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对喀斯特地貌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形成时间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形成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形成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形成时间最早。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峰林、峰丛,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
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或者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等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各种奇特的溶洞。地表的有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等,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挪威松恩峡湾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湾,海水浸漫大小湾,最终延伸到内陆,宛如一条条“河流”,景色秀丽。图为挪威松恩峡湾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