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战车图片,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兵马俑战车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4-01-05 19:58:27

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战车这种依靠冲击力和防护力碾压弱势步兵的战术单位,开始逐渐让出了战场主角的地位。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战车就此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相反,直到汉朝建立后,以匈奴为第一对手的汉朝才真正让车兵成为历史。而在战国时代,即使是以“秦之锐士”闻名天下的秦国,战车仍然在军中占据一席之地,秦兵马俑中,就有一种名为轻车兵的兵种。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三个陪葬坑(一共四个陪葬坑,但四号坑有土无俑,应是因为秦末起义未能完工)中,共出土战车遗迹一百余辆,它们并非是平均分布的。一号坑、三号坑战车数量较少,尤其是规模最大的一号坑,仅出土战车8辆,根据战车上疑似钟鼓遗迹和鼓槌、鼓环来推测,这8辆战车应该是秦国军队用于调度军队的指挥车,并不直接参与战斗,也正因此,这些战车周围的兵俑所配备的武器多以长兵器等易于防守的武器为主,完全不同于周遭步兵阵中弓弩、短兵相参的规律。可见,除了指挥战车和周围的将领亲军外,秦军主力依旧是以步兵为主。

西安兵马俑战车图片,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兵马俑战车(5)

和一号坑、三号坑相比,出土战车数量最多的则是二号坑。二号坑虽然面积较小,但是考古学家根据出土兵俑的类型和配置,将二号坑分为了四个不同的军事单元,第一单元中是影视剧中秦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弩兵方阵,第四个单元则是秦国的骑兵部队,而秦国的车兵则列阵于第二、三单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二单元中的战车方阵了,和一号坑小猫三两只的样子不同,这里共有64辆战车。以8X8的方阵摆开。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发布的文章《大秦为何颁布史上最强环保法,弃灰于道要受刑?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秘密藏在其中》曾经提到,二号坑第四单元出现了六辆与骑兵配合使用的战车。这些战车是战国时期各国军事编制中经常出现的“厥车兵”,所谓“厥车”,其实就是专门用来补充战损单元的后备战车,他们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填补己方军队战阵的空隙,防止出现意外的破绽。有人因此也将同坑的二单元战车当做了厥车。不过,这种猜想最大的问题在于,以目前出土的战车数量来看,64辆战车占到兵马俑坑战车数量的一半还多,按照常理推测,即使秦军要留出补位的后备队,也不至于预留这么多,相反,另一种猜想可能更加靠谱一些:这些战车,即所谓的“轻车”。

西安兵马俑战车图片,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兵马俑战车(6)

轻车,是与重车相对的另一概念,前文提到艾陵之战齐国损失的“革车”就是重车,一般来说,这类战车往往有步兵跟随,对于这些掩护战车的士兵数量,各国的资料不尽相同。就连一些古文爱好者极为熟悉的古书,在引注此类数据时也经常出现矛盾。以《司马法》为例,它可称得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据传,其原作者是助武王伐纣的姜尚,作为军事著作,其中自然少不了与战车有关的记载,但可惜的是,由于此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们的“追论”、“补完”,许多内容已经杂糅在了一起,一些资料内容甚至彼此矛盾,混乱不堪。不过,大致分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到,重车往往会有数倍、数十倍于它的徒兵保护,而轻车则不同,除了上面所乘的甲士三人以外,再无其他辅助力量跟随。

西安兵马俑战车图片,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兵马俑战车(7)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春秋时期就大行其道的重车相比,轻车兵无需等待所属步兵的配合,能够更加迅捷的切入战场。《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就曾经提及轻车的用法:“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春秋时代,战车在作战时往往排列在战阵中部或中后部,身后跟随步兵,如楚国的“荆尸之阵”,就是将车兵置于主帅之后,前后翼以徒兵、役徒,这同样是为了车兵与步兵之间彼此掩护作战,而这种轻车侧翼排列的方式,显然与传统重车战法相悖。但是,非主流不一定不好用,比如军事家孙斌,就极为擅长以轻车打破僵局。桂陵之战中,他麾下的轻车兵显然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布阵,而是“西驰梁郊”,最终将庞涓引入伏击中击败。

与重车作战时中规中矩的战法不同,轻车兵们的战斗方式显然更加激进和直接,他们承担的其实是后世骑兵所承担的陷阵和袭扰任务。而同时代的骑兵呢?很可惜,虽然战国时期骑兵开始出现,但由于缺乏马镫、马鞍乃至马铠的辅助,这一时期的骑兵在作战时多数以弓箭游记作战为主。虽然相比于战车更加灵活,在地形更加复杂的战场上,骑兵经常能绞*克制笨重的重车部队及其跟随的徒兵,但面对轻车兵,这种优势则开始缩减。冲击力的差别暂且不提,光是远程武器的投射能力,同一时期的骑兵就远不如轻车兵。

西安兵马俑战车图片,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兵马俑战车(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