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描写平视的诗句,黄鹤楼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4-01-07 14:06:57

我国是诗的国度,都说诗到唐代已达到巅峰,后人再也无法超越。这个结论虽然有些绝对,但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唐诗的艺术水准真的无法超越吗?不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几百年”,艺术,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她是一个永远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的诗词就实现了这种超越。

黄鹤楼中描写平视的诗句,黄鹤楼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1)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新的思维。以什么视角来观察客观事物,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也决定着诗的意境开阔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采取的是仰视的视角,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充满浪漫和新奇想象的句子,如果平视或俯视,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诗句。这说明,视角的不同,诗的境界也不同。

唐诗中,以俯瞰的视角看大地的诗有很多,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种俯瞰难免会有局限性,至多,是站在较高的山上来俯瞰大地,以获取真实的体验。杜甫的《望岳》一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便写出了这种由俯瞰所形成的感觉。

黄鹤楼中描写平视的诗句,黄鹤楼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2)

以俯瞰的视角观大地,最令人赞叹的古诗,要属被誉为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了,他的《梦天》一诗,以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想象,勾勒出一幅从高空俯瞰大地的奇妙景象。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璧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梦中景象,但梦也是现实的反映。他是以现实的观察经验来反观梦中的景象的,因此才会有月中观大地的奇特景象。特别是“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尾联,看神州大地如同九点云烟,看偌大的东海如同一杯水一样渺小,从更高的空中视角俯瞰大地,抒发出作者胸怀之宽广,眼界之开阔的浪漫情怀。表达出对更为超脱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黄鹤楼中描写平视的诗句,黄鹤楼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3)

诗词大家*对李贺的诗特别喜爱,曾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多次引用和化用李贺的诗句。例如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就直接引用过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也化用过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句,只是在化用时将“一声”改为“一唱”,并在语序上作了调整,为“一唱雄鸡天下白”。这样的化用,便翻新出全新的语义,增加了诗的象征意义,内涵也更加丰富了。

*在诗词创作中不仅经常化用李贺的诗句,在创作手法上,由于潜移默化地受到李贺的影响而在创作中加以运用。*创作于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与李贺《梦天》同样的高空俯瞰的视角形式,因此,这首词的意境更显深邃,情感的抒发更显波澜壮阔之势。

黄鹤楼中描写平视的诗句,黄鹤楼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4)

请看*的这首词: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的这首词写于1927年,当时正处在大革命的低潮期,国共合作的分裂已现端睨。这年的4月27日,*在中共五大上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得到会议的认同。在这种条件背景下,*自然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产生耽忧,情绪难免低沉。在一次途经武汉时,才借黄鹤楼这一胜景写下这首词,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的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采用的是超视距的摄取法。因为当时的黄鹤楼已不复存在,即使黄鹤楼真的存在,登临此楼时也不会见到词中所描述的景象。如茫茫九派、沉沉一线,都是目力所不能及的。*所以这样写,一是有经验提供,因为他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清楚。二是借助想象和联想,采取高空俯瞰的视角形式,对所描述的景物作超视距的呈现。这与李贺的《梦天》一诗采用的是同一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这两个翅膀才能实现。

黄鹤楼中描写平视的诗句,黄鹤楼中写眼前之景的诗句(5)

虽然运用的是同一表现手法,但*的词《菩萨蛮.黄鹤楼》与李贺的诗《梦天》加以比较,在意境的营造和思想性的发掘上,*的词显然要高于李贺的诗。

李贺的诗,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发的是个人的理想和对人生的向往。而*的这首词抒发的是对中国命运的忧思,透着沉重的思考,在思想境界上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全词调子上半阕虽低沉,下半阕却是上扬的,特别是结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昂扬向上的情绪推向极点,读来让人感到精神振奋,感染力极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