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除了全新换代的欧蓝德尚有一定市场战斗力外,其余在售车型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救过,但不彻底
尽管从结果反推过程会找到失败原因,但从2019年起,广汽三菱也曾尝试一系列自救举措。所以单论过程,并不能说广汽集团和三菱方面没有努力过。
例如在数字营销变革上,2020年广汽三菱曾发布数字化服务平台“M-SPACE”,并上线“M-SPACE”App,以此建立起和粉丝、用户的链接;在本土化上,2021年广汽三菱曾表示要建设新研发中心,让产品更加贴近中国市场;在产品规划上,2022年3月推出首款纯电车型阿图柯,同年11月换代欧蓝德正式上市;在资金支持上,2022年广汽集团曾为广汽三菱“输血”10亿元,2023年6月,广汽集团又同意向广汽三菱提供总额不超过18.84亿元的资金支持……
广汽三菱新研发中心
只是努力慢于跌落的速度,产品推新也与市场节奏不相匹配。
比如广汽三菱新研发中心原计划2021年投入使用,但直到今年4月23日,该研发中心项目的所有单体才通过竣工验收;再比如阿图柯上市遇冷,不仅没有加大营销端、终端优惠上的火力投入,反而在新能源大潮将要掀翻合资品牌大船的背景下,硬是头铁上新全系燃油动力的欧蓝德……
研发中心投入延期、首款电动化产品“破罐破摔”、逆市产品推新,广汽三菱就像那个在课堂上装装样子认真听讲,但成绩却已降无可降的差生一样,表象的努力仿佛只是做给班主任和家长看的。即便广汽大哥拼命输血,也救不了这位骨子里不争气的老弟,主打的就是一个重在参与。
敷衍才是原罪
过慢的“填坑”速度,只是加快广汽三菱倒下的因素之一,态度上的漠然才是最为关键的症结。说到底,自始至终三菱汽车并未将发展重心放在中国,无论技术支持亦或产品投放均未向中国市场倾斜,不妨看看在售车型就明了。
在燃油车市场,除欧蓝德实现换代外,其余两款车型基本抱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极态度来面对市场竞争的。
其中,ASX劲炫停留在2020款,奕歌停留在2021款;另一款进口车型L200虽处于预售状态,但这样一台无超选四驱、配置低到可怜、搭载2.2TD发动机的糙货皮卡,竟卖到27万-30万元,反观长城山海炮,豪华度不输坦克500,采用3.0T V6 9AT动力系统,只要25.88万元起售,广汽三菱的勇气,恐怕梁静茹看了都怕。
在新能源市场,广汽三菱则奉行“拿来主义”。旗下唯一纯电产品阿图柯为埃安V换壳车型,且起步价比后者高出3.99万元,在存量市场博弈和新能源竞争愈发激烈境况下,这样的市场打法无疑堵死了广汽三菱的新能源路,“微者无畏”大致如此吧。
尽管在新能源市场同为日系的丰田、日产处境也比较被动,但好歹能像小石头扔进池塘一样听个响,三菱在华的电动化进程就像一片浮在池塘上的泛黄落叶,不争不抢,与世无争,只想佛系的、程序化的走个过场。
眼前的广汽三菱,很容易联想到5年前退市的铃木,走进过高堂,也有过辉煌,但最终败在了不愿妥协中国市场的傲慢与自负中。
彼时,面对长安铃木在华出现大幅下滑时,铃木董事长铃木修曾放出狂语:“哪怕是在中国死掉,我也会坚持看法,绝不会向中国人低头”。而早在2020年三菱汽车发布的“2030愿景”中,其运营中心已移向东南亚和大洋洲,显然,中国市场也并非三菱的“心头肉”。
不同的是,彼时铃木退市时市场存在感还是略高过广汽三菱,2018年交出了4.2万辆的成绩单。而在改变和退出中,铃木足够清醒,也足够果断,并利用自身在小型车领域的强项,转战印度和东南亚市场。反观广汽三菱则有些犹豫不决,一边倚仗广汽集团输血,又一边憧憬能躺平中迎来转机,但这些都难解近渴。
至于广汽三菱的结局导向,大概率也会和长安铃木一样,即三菱将自身的股份全部出售给广汽集团,双方终止合资,而此前埃安已经接手了广汽菲克的长沙工厂。毕竟,目前埃安势头正盛,其今年销量目标是“保50万辆,挑战60万辆”,这意味着销量将同比增长121%,工厂产能利用率将突破150%,埃安对合资方闲置产能的渴望是摆在台面上的。